重拾画笔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史泰龙的电影事业达到巅峰。1979年,他出演《洛基II》,1982年出演《第一滴血》,此后不断拍续集。然而,那段时间,他的绘画出现空白。
“有一个时期,我的生活一团糟,事业、绘画、婚姻,各个方面都出了乱子,”史泰龙说,“所以,我什么也没画。”
1989年底,他重拾画笔,他的作品已经表现出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他看来,毕加索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还认真研究过两位德国画家:格哈茨·里希特和安塞尔姆·基弗,并自认为与后者的绘画风格较为相近。
史泰龙说:“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随着情绪而波动。”
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现实生活为名声所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他开始把这种体验直接反映到绘画作品中,创作了一批表现主义油画。他的一些画作如《冠军》甚至源自照片。
倾心绘画
史泰龙写过剧本,演过电影,但他觉得画画最愉快。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它暴露了我所有缺点和软弱。而且,你常常处于封闭状态,别人都在阳光下享受天伦之乐,你却因截稿时间逼近而独守书桌。”
至于演电影,“那是一项需要三四百人共同完成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妥协,在作品演绎过程中,许多东西被妥协掉;或者由于财务原因,演员可能不能尽情诠释剧中人物,或者因为导演某日不在状态,未能准确把握基调。当作品完成时,你只能实现40%左右的初衷。而绘画完全是个人的东西,没有别人可以责备,而且它是即兴完成。”
史泰龙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线画家?吉姆尔津斯卡艺术画廊在迈阿密沙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以9万美元售出他的两幅画作,其中一幅被拉斯维加斯大收藏家史蒂芬·温购得。一位艺术品经营商说:“那些作品水平不一,但很有力量。”
“没有完美人生唯有完美时刻”
史泰龙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没有完美人生,唯有完美时刻。”他不知道这是谁的名言,有时甚至怀疑那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人们总是想象,一旦自己到达某个顶峰,就会全身而退,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你会开始另一场征服,”史泰龙说,“我常常想,为什么那些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总是说,他们的下一场收购会令其圆满。可是,他们即便在收购中挣到1亿、5亿或者100亿美元,也仍然不会觉得满足。而我何时会感到圆满呢?我的回答是:永远不会。”
那么,当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时,史泰龙是否会视之为一个“完美时刻”呢?“是的,那的确是一个‘完美时刻’,但很快就不再完美,你会重新开始。”
他补充道:“每次我看自己的电影,都会想,我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演绎。每次看自己的绘画作品,我也会想,‘要是能尝试一下别的色彩该多好’。一切永无止境。”
正因为此,他的画作往往没有镶边。“在我看来,画作镶上木框,就表示已经完成,只要它还没有镶上木框,就还有改善的余地。没有一幅画是成品,至少我的画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