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悠悠大河中的和平使者——记日本画家平山郁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23 17:25:1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王传峰

2009年12月2日,平山郁夫先生带着他许多还未完成的事业,离开了人世。我相信他已经上了天堂,在天堂的他也会拿起手中的画笔,继续着他一生钟爱的绘画事业。先生是我这一生做人做事作画的榜样,可现如今连他也离我远去了。


平山郁夫夫妇(前中、右)、王传峰(后排右一)在平山郁夫作品前合影

今年镰仓的秋天,让人感到格外凄凉。位于日本镰仓的先生家中,院子周围,前来为这位日本画坛巨匠送行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我向先生的夫人美知子提出希望能见先生最后一面。夫人便让儿子平山廉带我前去他日常工作的画室——那里摆放着先生的骨灰。通往先生画室的途中有他的丝绸之路研究所,研究所门口矗立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深秋时节,大片大片金黄的叶子落满地面,随风沙沙地响。这灿烂的金色正是平山先生绘画上最爱也是最擅长的颜色。先生为了寻找奈良法隆寺壁画的渊源,用了一生时间研究与之相关的丝绸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敦煌情结”。先生一直遵循唐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不顾触犯国禁、不管语言障碍到印度求得大法的精神。我想,先生在艺术上誓要闯出一条新路的精神应该与玄奘法师历艰险、求真经的决心是共通的。

我和平山廉走进画室,看到先生的骨灰静静地摆放在他平时作画的位置上。陪伴在骨灰旁的是先生生前几近完成的两幅作品:一幅为巴黎埃菲尔铁塔,一幅为奈良法隆寺。先生一生钟爱研究法隆寺的壁画,可恰恰先生逝世前未完成的作品就有法隆寺这幅。在先生骨灰的后面,树立着一幅醒目的大画草图,提起这幅未完成的大作,平山廉的眼睛湿润了起来。他告诉我,去年8月份,先生在给这幅描绘日本古城的大作品打草稿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老人仍抱着一股劲儿地画,甚至住院时也坚持挤出一点一滴的力气涂涂抹抹,直到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家再也拿不动心爱的画笔……日本的深秋,正是枫叶浓时;我心中不由感叹:枫叶依旧红,可斯人已去……

记得,我和平山先生初识在1992年。那是我离乡背井,闯荡日本的第一年。那一年,我的作品入选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在东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留学生书画摄影展”。那天是8月8日,时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及展览顾问的平山先生来到日中友好会馆观看展品,先生在我参展的几幅远古鱼作品前长久驻足。观看过后,他称赞我的画风格独特,希望我今后要更加努力。这是平山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以后我们两个人的交往就逐渐多了起来。

1993年的4月,我在日本茨城县举办画展,碰巧的是平山先生也在那里举办画展,展厅相距不远。正是这个巧合,让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平山先生的原作,有一次全面了解先生绘画艺术的机会。近距离观看先生的绘画,画作虽无声,但那种由内而外发出的气韵,给我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让我终身难忘。

平山先生在创作大量画作的同时还担任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他对中国艺术、文化遗产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为保护各地的遗产而四处奔走。平山先生曾率日中友协发起中日合作修复南京明城墙的活动,并积极为活动筹措经费。这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一次重大的活动。平山先生一生访问中国150多次,一直致力于通过文化活动,促进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衷心希望两国人民能世代友好下去。

随着和先生的交往增多,耳濡目染间我的绘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开始筹谋在日本举办一次大型个展。因为经验不足,我心里没底,忐忑地向平山先生取经。先生知道我专长画鱼,思索之后,为我写下“鱼水情”三个字。不仅如此,先生还为我画展作序。他在序言中写到:王传峰先生以题名“鱼水情”的这些系列作品,比照鱼和水的关系,表达了美丽的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祈祷中日两国永远友好、和平的心情。

2008年3月至4月,平山先生将《朝阳法隆寺》这幅作品捐赠钓鱼台国宾馆永久收藏,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个人画展。我有幸“身体力行”成为这两场重要活动的见证人。先生的画《朝阳法隆寺》气势恢宏,装裱完毕后重达200多公斤。为防止运输途中损坏,我于3月19日乘坐中国国航的班机将这幅大画“扛”到了北京。之后,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时任国务委员的唐家璇先生为平山先生的捐赠发表了热情的讲话,这幅大作从此被永远装饰在钓鱼台国宾馆12号楼的大厅中。4月,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中国美术馆特别筹划了名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交叉点,辉煌的丝绸之路——平山郁夫大型专题画展”。该画展主要向中国观众揭示了平山先生的终生主题“对佛教的传来和丝绸之路故事的感怀”。展览开幕当天,包括中日两国政要在内的500多人出席了盛大的开幕式。为了这个展览,我从日本陪同先生前往北京,一起待了4天。在北京的4个日夜,给我最大的满足是能陪先生完成了他在一生眷恋的中国举办大型展览的心愿。

平山先生在日本声名远播、妇孺皆知,他的画经常被藏家以天价买去收藏。在外人看来,先生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功劳簿上休息便是。而实际却恰恰相反,先生非常勤奋,一有空就拿起画笔作画。2008年3月的一天,先生和我从日本赶到北京钓鱼台。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宾馆负责接待的人员问要不要准备晚餐,我想先生喜欢清淡的食物,就为他安排了过桥米线。没想到,先生吃得非常高兴。吃完后忘记了一天奔波的疲劳,想要作画,还通知我要画桃花。情急之下,我跑到院子里折了几支桃花,放在他的房间。第二天清晨,我去他的房间,已见几枝如生的桃花跃然纸上,问过先生夫人才知,先生作画一直到凌晨4点。功成名就的平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知疲倦的爱画之人,走到哪,画到哪。在我的眼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先生的工作照:在广岛县丰田郡的青山上,先生安静地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目光远眺风光旖旎的濑户内海,拿起画笔,在略带咸味的海风中独自一人画画。画笔和色彩是表达他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先生一生绘画无数,而出现在大众面前最多的则是金色、青色、蓝色。我知道,那是先生故乡的山山水水留在他心中的色彩。

2008年初春,我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一行曾去过平山先生的家乡,在先生弟弟、平山郁夫美术馆馆长平山助成的陪同下,参观了他出生的故居和从小生长的地方。这次先生的家乡之行,让我对先生一生有了更详尽深刻的了解。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