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情的感染美的享受——略谈力群的版画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2 09:08:1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两种重要作用:情的感染力与美的享受。这既产生于作品的内容,又来源于作品的形式。艺术家必须两者兼顾,他的艺术才能达到完美之境。如果偏重哪一方面,都会使作品失色。这就要求作者首先有进步的思想,忠于人民,在创作时,从生活出发,以艺术家的眼光,从现实中摄取最受感动的题材,然后运用最恰当的艺术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是革命现实主义的观点。我们用这个观点来欣赏力群的木刻,就可较全面地理解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力群是1930年代由鲁迅先生培养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木刻家之一。他选择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是从1933年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参加当时的左翼文艺运动时开始的。在《木铃木刻集》二集的《写在刊前》中,曾有如下宣言:

  “许多人说,现在艺术家的任务,不是尽在色和形的抽象上面用功夫,重要的是使艺术的内容接近于大众,才是艺术自身的生命。不错,艺术的制作,是不能离开大众的。我们虽然尚未能把握到艺术家的任务,可是对于艺术的使命,当尽我们的所能来尽力的经营。”

  这段话阐明了“木铃木刻研究会”的艺术观点,同时也阐明了作为会员的力群的艺术观点。几十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条为人民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但艺术作品不同于政治文告,它必须通过完美的形象和艺术的技巧,来为人民大众服务。所以力群也十分注意艺术形式的探索。他的木刻选择优美的形象和简练的色彩,创造独具风格的纯朴的艺术语言,使观众通过美的享受,从而潜移默化,感染到他所传播的高尚的感情和进步的思想。这是力群木刻的特点,也是力群艺术的成就。

  就内容来说,力群的木刻鲜明地反映各个革命时期的现实斗争,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的。作于1930年代的《三个受难的青年》、《流民》和《日寇武装走私》描绘了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和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创作的《帮助抗属锄草》、《伐木》、《丰衣足食图》、《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则反映了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成果。《送马》歌颂了晋绥边区军民同心协力进行艰苦抗战的情谊。解放以后,力群的木刻尽情地赞美新时代的新生活,如《春游》、《林茂羊肥》、《春到山区》,都洋溢着愉快明朗的感情。

  就形式来说,力群的木刻创造了一种朴素无华的版画艺术语言,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那种单纯的刀法,浑厚的黑白对比,艳丽的色彩,以及近乎稚拙的纯朴形象,都能使观众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他的后期作品,表现人民生活的基调不变,而形式更趋优美,意境更为抒情。这是因为时代已从革命战争转入和平建设,作者的感情也随之而变了。到打倒“四人帮”以后,力群倾向于对大自然的赞美,以表达那种愉快浩荡的心情。《清泉》和《春风》就可以看作是这种优美形式的新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作者的艺术更臻成熟。这两幅木刻,是用非常纯朴的艺术语言诱导观众的精神进入一种深幽之境的。欣赏《清泉》,使人如置身于微风拂脸的溪边,在花草丛中散步。听着潺潺水声,呼吸着清新空气,油然产生心旷神怡的快感。欣赏《春风》,使人看到疏林中小鸟的飞跃,感到冬去春来,眼前闪现一派生机,心里产生无限温暖。这些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奋发,情操向上,审美提高;埋头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民,非常需要这样有益的精神食粮。


这也是课堂(套色木刻版画)45 厘米×45 厘米1976 年力群
 

病(黑白木刻版画) 14厘米×15.5厘米 1933年 力 群
 

伐木(黑白木刻版画)20.7 厘米×13.6 厘米1941 年力群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3000年前古岩画“进驻”博物馆
· 《叶剑鸿水墨山水画精品》出版
· 山水画家吴羊攵木逝世
· 王德水在京办书画展
· 祁志龙个展在印尼国家美术馆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