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宪庭:不关心F4,关心穷艺术家

时间:2008-12-30 10:54:43 | 来源:《广州日报》

资讯>展评>

  谈艺术生出路:

  出路难根本原因是人太多

  广州日报:近几年您一直在关心艺术家的生存问题,您说过每年全国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有100万流落在社会上?

  栗宪庭:这个数字不确切。但数字是挺惊人的,各省都追求升学率,一些不热爱艺术的人也被赶着去学艺术,因为艺术的分数低嘛,这就增加了艺术考生的量。原来美术学院就那么几所,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美术学院,这就造成了一部分人不热爱艺术但为了得到一个文凭必须去学艺术。

  广州日报:您是什么时候感受到艺术类毕业生出路难这种状况的?

  栗宪庭:我是2000年搬到宋庄的,本来是想退休的,但是这里突然聚集了大量的人,年年递增,增加得非常快。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这里有3000人左右。宋庄是艺术家聚集的最大的一个区域,还有798、草场地、环铁、酒厂、上苑、索家村、费家村,现在还在扩展,现在几乎每个村子都在盖国际艺术区,就是很廉价的工作室的区域,看到这种聚集的现象,就可以看出现在艺术家有多少了。

  广州日报:为什么做艺术越来越难?

  栗宪庭:最艰难的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其实最好的作品都是那时候产生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艺术商品化,方力钧画大头,很多人画大头,这是有问题了,但哪个时代没问题呢?上世纪90年代后期,艺术变成了一个名利场。

  谈宋庄模式:让穷艺术家富起来

  广州日报:您看到的艺术家整体生活状况如何?

  栗宪庭:我看到很多艺术家的生活非常艰苦。宋庄有几个大牌的艺术家,有很大的房子、好多汽车,可他们只是金字塔塔尖上少数的人,大部分人实际上还是非常贫穷的,生活完全无着落,有的厨房里只有盐、酱油、醋、一大堆的白菜和挂面,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这个问题挺刺激我的,所以就想解决这个问题。

  广州日报:那您提出来的宋庄模式是怎样的呢?

  栗宪庭:宋庄模式是以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为基本的聚集地,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了学术、商业、生活这些配套的链条,出现一个生态结构,包括学术交流的平台,比如非营利的美术馆用作学术交流,公共图书馆、书店和其他画廊,基本的框架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肯定得卖画,现在很多艺术批评家都在反对艺术的商品化,但是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艺术家经不住商业的诱惑,跟着商业走这是另外一回事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赞助艺术家的机构的国家来说,你不让他商业化他吃什么?他根本没办法活。艺术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需要靠商业来连接。

  广州日报:这个模式是不是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

  栗宪庭:这个模式现实就是这样的。有的市长来问我,我说不要模仿,要根据你当地的情况。这个需要当地政府出面,一定要政府出面,不能完全让它像荒草那样长下去,像荒草那样长下去艺术家会死掉。

  谈当代艺术:

  当代天价艺术家仍可能升值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屡屡拍出天价的现象?

  栗宪庭:那是完全和中国没有关系的,把中国的艺术品当作矿石弄到西方,然后再制造出产品来,这样一个市场和中国的艺术、生态、经济都没有关系,是个空中楼阁。这个随着西方次贷经济的发生好像一下瘫倒了,但不像人想象的那样突然就没了,其实还存在。今年伦敦拍卖下降了45%,那也没彻底崩盘啊,我觉得不必要大惊小怪。因为这个东西和我们没有关系。他们的金字塔是建立在西方的基础之上的,和中国没关系。中国人看它起来和衰落都很吃惊。没想到那个和我们这些人关系没那么大,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到状况。

  广州日报: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动辄拍出几千万的F4,业界的说法都是您一手缔造出来的,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栗宪庭:我觉得他们忘了一点,我只是前期发现了这些人,按照我的角度,他们是不错的艺术家,但他们进入市场之后真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了。

  广州日报:他们的画卖出了几千万,您怎么看这件事?

  栗宪庭:我觉得从市场的角度说,这个价钱并不吓人。西方一线艺术家远比中国一线艺术家的价格高得多,我觉得这些艺术家还有升值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必须把他们放入西方市场的金字塔里去看这个问题。它还有升值的可能。

  广州日报:这些一线艺术家的画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出现流拍的现象,宋庄的艺术家的画是不是也受到影响了呢?

  栗宪庭:我始终感觉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来不关心他们谁卖画没有。我很晚才知道方力钧的画卖多少钱,谁的画卖多少钱,看到拍卖的记录后我才知道。

  谈自己:

  我被“神话”了

  广州日报:这么多艺术家都跑到宋庄来,都是冲着您来的吗?

  栗宪庭:这个都是谣言了,完全把我神话了。这是不可能的,谁会冲我来呢,都是冲机会来的。

  广州日报:您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也许就是一种机会?

  栗宪庭:这也是一种传说啦。还有说我是金手指,点拨谁谁就成。还有更神的,第一次开艺术集市时,我骑个自行车去看,在一幅画前面多停留了半分钟,然后那幅画很快就卖出去了,卖很高价钱,第二天就传到我耳朵里了。我觉得这里面多少有演绎的成分。我实际上是被消费了。

  广州日报:您把宋庄模式送入轨道后,过几年您想做些什么呢?

  栗宪庭:闭门思过。过去的30年我们是在完全接受西方话语、概念的情况下做艺术的,回头想想究竟对不对?我们是否理解了西方的概念?我们能不能换一套说话的方式。

  广州日报:您打算啥时闭门思过?

  栗宪庭:两年后吧,两年后我觉得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完。

老栗·瞬间

  1. 随便“送钱”的“烂好人”

  见老栗那天,正好撞上著名策展人鲍昆带着一位年轻艺术家登门拜访。年轻艺术家谈着自己的艺术构想,语气诚恳、执拗,说到动情处,目光低垂。老栗不作声地转身进了里间,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白信封,他把信封推到年轻人面前,“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先要生活下去。”

  “您经常这样资助年轻艺术家吗?”他们走后,我问老栗。“我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今天是个特例,他的想法要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至少要先生活下去,以后再想办法。”老栗轻描淡写地说。

  2. “我从来不和艺术家有钱的关系。”

  老栗的坐骑竟然是一辆非常破旧的捷达。“您捧红了那么多大牌画家,还买不起一辆好车?”我问。“我从来不和艺术家有钱的关系,要不就不能随便骂他们了。一谈到钱,关系就变了。成功的艺术家不在我的视野范围里了。”老栗强调。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