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湖南美术出版社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揭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6-17 09:46:44 | 文章来源: 美术同盟

  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投资建立的艺术机构——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于6月15日揭幕。国家文化部的领导、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批评家、学者等1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该艺术中心成立,并见证中心的首次展览《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顺利开幕。 这是圣之空间艺术中心的首次亮相,同时预示着作为国内艺术图书出版业的巨擎——湖南美术出版社,内部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创新性定位的开始。

  开幕首展“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将分为上下两部分,即“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相继于2008年6月15日至7月20日与7月26日至8月31日呈现给公众。此次展览缘于著名当代美术史学者和批评家吕澎先生多年来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合作,相继出版了二十世纪80年代、90年代现、当代艺术史,他和朱朱先生的个案研究文集,构成了上述两个展览的基本框架。湖南美术出版社将二位策展人近20年来对部分艺术家的研究文章结集出版,以便能够让读者集中了解当代艺术中“个案”的艺术发展状况;同时,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举办一次展览,这种形式提供了一种具有上下文的艺术历史的对照关系。

  展览的第一部分“艺术史中的艺术家”,由吕澎先生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方力钧、洪磊、黄锐、何森、李路明、刘小东、毛旭辉、潘德海、宋永红、唐志冈、王川、王广义、王友身、岳敏君、叶永青、尹朝阳、周春芽、曾梵志、曾浩、赵能智、展望、张晓刚、张羽。本次展览试图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展示艺术个案。“个案”的研究基于艺术判断的基础层面。当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家特殊的生活语境与他所处的历史上下文,了解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艺术家生活的环境和艺术动机的原因,才能更清楚地解读他们的作品。虽然参展艺术家仅仅是当代艺术潮流中的一部分,但如果将参加展览的二十三位艺术家的思想、经历、作品按照时间与问题连接起来,他们的作品却提供了能够串联起来的历史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一条大致的历史发展线索。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在展览同期将推出“艺术大讲堂”、“纪录片放映”、“流动的图书馆”等系列活动,试图用宽广的视野,为广大观众建立一个对当代艺术加深了解与认识的有益平台。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简介

  北京圣之空间艺术中心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和其主管部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艺术机构。

  本中心以学术研究、艺术展览为核心层面,旨在以当代艺术思潮及艺术样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做出文献性的梳理和记录,继而达成艺术经营推广的新模式:“非美术馆的美术馆”。通过结合自身良好的出版渠道,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中国现当代艺术教育及资讯。届时,本中心将邀请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及艺术理论工作者参与我们的研究和活动,使艺术的问题在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的平台上展开。以此来共同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湖南美术出版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出版界重要出版机构。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便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书出版而努力。不仅开启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究的出版先河,同时也推动了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除了立足于出版层面的深度创新和持续拓展外,湖南美术出版社也谋求在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上实现新的飞跃。针对中国艺术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的现实形势,并结合自身在艺术界、出版界的资源优势,湖南美术出版社审时度势,决定在北京成立“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作为其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运营机构。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的定位,既包含了湖南美术出版社根据自身内部产业结构的创新性定位,也包括了湖南美术出版社依据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特征和市场特征而确定的外部定位。

  具体而言,前者是将“圣之空间艺术中心”视为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有机组成,也是其全面介入当代艺术产业的起点;后者则是以“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为切入点,在全球瞩目的中国当代艺术聚集中心798艺术区,尝试艺术经营推广的新模式:“非美术馆的美术馆”。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的运营理念,是在强调自身稳步发展的同时,将更大的精力和资源落实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之上,逐步完善从发现艺术资源,到包装推广,再至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共同实现的运营体系,逐步打通针对艺术资源的实物运营和版权运营的固有区隔,从而建立更加宽广的产业平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齐鹏 姚涛 吴迪绘画联展现场
· [专稿]肖雄作品展《铁幕》
· [专稿]马越个展
· [专稿] 中国当代绘画的局部叙述
· [专稿] 粉墨风雅——中国戏曲水墨扇面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