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 张雷平 作
在西部,她寻找走在大地上的感觉,那种感觉来自于自然和先民在无意间留下的不朽的“艺术作品”;在西部,她捕获平凡而经典的美,那种美是“特殊中的永恒”;在西部,她不再奢望每座山都要爬到山顶,不再周旋于大自然的细部,以期让心灵去领悟“中华民族堂堂正正的宽阔胸怀”,讴歌那“在阳光下证明着生命的坚忍和顽强”;在西部,她关注厚重、朴实和温暖,尽情感受。厚重是一种气质,朴实是一种宏大,温暖是一种心情。
丙戌岁末,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张雷平以“西行记忆”为题,在上海中国画院推出个人画展,并出版画集,用画家特有的艺术眼光解读中国西部的自然和风情,关注“时间的痕迹,生活和累积”,“用线条、用墨块、用色彩、用光、用旋律、用生活、用时空去构造、锤炼,去解构再重建一个新的自然。”
画家在《西行抒怀》中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在山西,我感受到了巍巍太行山的磅礴气势,给我以力量和鼓舞。但我更欣赏黄土高原上那起伏绵亘的黄土,那丰腴厚实、外柔内刚的黄土,一代代养育着中华儿女……在云南元阳,有一片闪着银光、跃上天穹的梯田,让我唏嘘!让我惊叹!……在西藏,我游走在神山圣湖之间,那里纯美的自然景观让我不敢拿起画笔,我开始寻找藏族同胞平凡生活中的美……在新疆,走不到尽头的荒野、戈壁、草原,看不够富于变化的山峦树木。然而更使我震撼的是古城遗址,行走在其间的废墟中,我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辉煌。”
大自然并不冷漠,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妩媚、奇伟与壮美。况且经过画家的提炼与概括,把视觉冲击、山水情愫和文化震撼艺术地凸显在观众和读者面前。《秋色赋》以老辣的线条、夺目的秋黄和容纳千秋的构成铸就映照汉魏的秋色赋;《绿染山野》以酣畅的水色和跳跃的墨点表达黛绿的山野,抒发人与自然的和谐;《花燃山石》是西部特有的石缝走花、点石成金的壮士情怀的生动写照;《土灿灿》把一片热土、无限金黄捧到我们面前;《山洼之夏》挟裹着黑瓦白墙、山洼故事;《黄土风韵》交待的是西部的土魂、别样的韵律;《巍巍》唱出了巍峨和壮丽;《山峦月色》汇入了深沉和浪漫;《雾凇》渲染了松灵和晶莹;《千山万壑》颂扬风骨和坚毅;《峡谷之光》直抒了大山中那更迭着的抑抑扬扬的昼夜;《自然乐章》留住了许多观赏者,此画尺幅虽大却不失结构严谨,黑白为色却不失飞神走彩,用笔流畅却不失法度传承,视觉艺术却不失旋律悠扬。一路细读,春到拉萨情入围,高秋飞雁声作陪;芦花飞舞漫飞舞,绿海荡漾入梦寐;红土花扬云之南,黄土印象山之北;峪谷倒影留意象,交河古城显壮美。
近年来,张雷平把我们带进了她的大山大水的艺术世界。在她的作品中,绘画个性日显,艺术佳境渐入。她的画一是气势磅礴,二是线条灵动,三是水墨淋漓,四是光色互动,五是神韵静卧。再现西部,需要敢于西行的气概、驾驭恢宏的能力、展示旷达的才情、记忆苍伟的沉稳。我们欣喜地感悟:一种用生命体察的艺术发现,显然更觉楚楚动人;一种用激情点化的西部风情,无疑更显酣畅抒情;一位中国画家再现的“西行记忆”,仿佛更见时空浑然;一位女性画家背后竖起的大山,似乎更为刚柔相济。
古城遗址 张雷平 作
窗 张雷平 作
水光 张雷平 作
山洼之夏 张雷平 作
山峦月色 张雷平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