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在面对更加开放也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文化发展形势的同时,近十多年来也获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对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段和媒介的自由运用,使获得了当代视角的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在世界各主要艺术展览上,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项活动中,中国当代艺术都越来越成为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一方面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在当代社会所焕发出的独特魅力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在近些年来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势头也有很大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国内生产与国际贸易上所含有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必然使并且已经使中国的当代艺术从中获得整合传统与当代文化资源的动力,同时也必然使并且已经使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参与国际艺术交流的过程中,作为国家文化的发展标志而引入瞩目。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使得中国人对精神财富的需求与日俱增。不断增加的对精神产品的消费欲望,与购买艺术品的投资行为,成为近些年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与商业经营活动中的一种逐渐普遍开来的现象。在一定的阶层中已经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财模式。艺术品的收藏,开始成为与地产、股票和期货比肩的投资方式。
然而,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作为经济富裕之后的必然选择,与中国当代艺术蓬勃的发展态势之间,却存在着不合节拍的距离和断裂:一是艺术品收藏对象结构的单一化。优秀的传统艺术成为人们追逐的热门的同时,却没有把眼光放在正值创作盛期的中青年当代艺术作品上。人们对艺术的长期价值缺乏清醒的认识,盲目地跟风造成艺术投资成本的增加和风险的加大。二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创造与艺术的消费之间存在着脱节。记录着民族与国家变迁、自我生存体验、个人生活记忆等等的当代艺术作品,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到艺术消费者的视野中。三是对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的专业评价与认定,缺少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广为人知的宣传途径。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中国艺术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创造与消费之间,在评价与收藏之间的一系列矛盾,使得艺术发展的有机生态链条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正是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发展的生态中所暴露出的这种矛盾的深刻认识,以年鉴的方式举办展览,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有别于双年展、三年展、文献展、提名展等已有大型展览方式的年鉴展,其特点在于以年度为单位,强调展览以当代艺术作品为媒介,发挥艺术批评家独到的洞察力和远见力,对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做出学术认定,从而沟通鉴定(批评家)、鉴赏(观众)与鉴藏(收藏家)各方,树立艺术批评在引导当代艺术欣赏和收藏方面的威信与作用,构筑艺术作品在当代社会良性生长和发展环境,提升社会成员精神文明素质。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切体认,2005年由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范迪安任总策划人,由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范迪安、殷双喜、杨卫、高岭四人为策划委员会,于去年7月开始策划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已于2006年1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的策划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已经组成:策划委员会由贾方舟、殷双喜、邹跃进、杨卫组成,策划委员会主任为贾方舟;学术委员会邀请了海内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成就突出的批评家和学者组成本届年鉴展学术委员会。他们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林、王璜生、邓平祥、冯博一、皮道坚、刘骁纯、吕品田、吕澎、孙振华、吴鸿、邵大箴、易英、范迪安、郭晓川、黄专、黄笃、鲁虹、徐虹、高岭、俞可、李旭。本届展览的入选艺术家及其作品,正是四位策划委员与二十一位学术委员从艺术与历史的高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发展做出学术认定,具有极高的学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经过半年的精心准备,大型艺术展览“当代视像:为收藏家办的展览——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即将于2006年12月21日至26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隆重举办。展览结束后将由承办方将部分作品组织专场拍卖会。
年鉴展相关内容提示
一、年鉴展的定位
年鉴展作为展览体制的定位是:为收藏家办的展览。这种展览体制的确立,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艺术批评家角色和任务的拓展。从原来对艺术创作过程和结果的参与、批评、阐释,到以批评引领艺术市场,从而提升艺术收藏的品质,从而使艺术批评家走出单一的角色束缚。在艺术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日益丰富的时代,艺术批评家变被动为主动,将学术评述的独立性和严肃性以及规范化的操作,与引导艺术市场的消费结合起来,使得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收藏和艺术研究,逐步处在一种良性和谐的发展链条机制之中,使艺术的生产、消费与发展获得了一种长效性。这种展览体制的创立,无论在现有艺术展览的展出方式上,还是在现行艺术作品的各种拍卖方式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展览体制打破了艺术展览与艺术流通相互之间的隔阂屏障,使得艺术与市场在学术批评和理论认定的引导下得到积极的沟通与呼应。
二、第二届年鉴展的主题
以年鉴展的总体定位,即“为收藏家办的展览”为指归,立足当代中国视觉图像创造的最高成就。它囊括了1990年代后进入创作成熟期和巅峰期的绝大部分中青年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同时吸收了卓有成就的健在并处巅峰期的老艺术家的部分作品。它既是对1980年代中国艺术创作的一种呼应,更侧重于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优秀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一种肯定。从这种意义上讲,本届年鉴展是在首届年鉴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次重要的学术评鉴和集中检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学术意义。与上届不同的是,本届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组成的策划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将根据本年度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做出学术评鉴,特别推荐新人新作进入展览和拍卖。并设3-5名年度奖和3-5名新人奖。
三、第二届年鉴展的学术内容
本届年鉴展规模宏大,共展出120位(组)参展艺术家作品240件(组)。参展作品的媒介材料涉及绘画、雕塑、摄影图片。展览期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届展览的大型画册,其中包括由策划委员会成员撰写的分类评介文章、参展艺术家自述及有关艺术家的评论文章摘要,以期对每一位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做出充分的学术梳理和评介推荐。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独具特色的座谈会,将邀请各委员会成员及收藏界、经纪界、新闻媒体有关人士参加,围绕“艺术与金钱”、“批评与市场”等热门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四、第二届年鉴展艺术家的入选方法
由策划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共24名成员分头以书信表格形式,推荐年鉴展入选艺术家,每位委员提出40位入选艺术家名单。策划委员会在充分尊重学术委员会提名名单重叠率的基础上,做必要的补充,依次排出最终入选艺术家名单。根据最终入选名单,通知艺术家参展,进入展览程序。
五、年鉴展部分作品的专场拍卖会
年鉴展的宗旨和定位,决定了它与艺术市场的紧密关系。年鉴展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否转化成市场价值,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年鉴展策划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判断力和鉴赏力对于引导艺术市场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也正是年鉴展不同于其他展览的特点所在。
正因为如此,年鉴展的参展作品的一部分交由拍卖公司专场举办拍卖会,将是年鉴展学术活动的一种市场化验证,其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都是一次全新的实验,意义非同寻常。随后举办的专场拍卖会,将使本届展览的学术追求与艺术评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延伸和转换,必将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