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海外 > 英国艺术专区 > 戏剧 \ 文艺

阿兰•本内特:英国剧坛“国宝”新剧首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17 09:40:52 | 文章来源: 英使馆文化处

奥登与布里顿:一场虚拟的重逢

 Britten – 作曲家布里顿

The Art of Habit cover - 《习惯的艺术》书封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被视为英国顶级剧作家的阿兰•本内特(Alan Bennett),最近以新剧《习惯的艺术》(The Art of Habit)再度站于英国剧坛的聚光灯下。国内读者知道阿兰•本内特的名字,也许从他上一部戏剧《历史男孩》(The History Boys)开始。而在两部戏剧之间,本内特也曾在今年拿出他创作于1980年的自传式剧本《享受吧》(Enjoy)重新搬上舞台,作者也坦然承认当中有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而新剧本《习惯的艺术》,虽然明写的是上世纪初两位英国艺术家:作曲家布里顿和诗人奥登之间的“跨界”合作及隐秘情谊,但字里行间,以及舞台上主演们的举手投足间,带出的还是会有本内特本人的痕迹。

 Auden – 诗人奥登

Bennett – 阿兰•本内特

以活在历史中的人物做文章,这真算是英国文人们的老派作风——不过,绝不光是照搬历史;想像历史应当才是“戏肉”之处。本内特想像了布里顿与奥登在早年的合作结束后,过了25年再次相逢。这次相逢,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已接近作曲家和诗人生命的尽头。奥登说,节拍与韵律将他带到之前不可想象的思想径道上;布里顿呢,当时正为自己最后一部歌剧、改编自托马斯•曼同性恋小说《威尼斯之死》的同名创作苦思冥想,于是想起了旧时的伙伴奥登。一场虚拟的重逢就此发生。本内特也从这里开始施展自己习惯的荒诞写作技法:他观察奥登与布里顿,并创造出一个未来的传记作家、一个来自当地巴士站的年轻人,去打断两人的相会。隔墙,还住着基督教堂的负责人。每个人在舞台上分量相当的演出,让《习惯的艺术》本身平等分割于剧场艺术、诗歌与音乐之间。本内特着笔于描写奥登与布里顿两个互不妥协的男性之间,潜藏于内心的不安情愫。不少剧评人认为,剧本中对年龄增长、创造力与灵感以及耗尽的激情的反思,多少映照了阿兰•本内特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奥登在剧本中说了一句:“到最后,艺术不过是一小瓶啤酒。赚钱糊口,邻舍互爱,那才是人生中真正严肃的事。”

 Alan Bennett by Gemma Levine – 阿兰•本内特于1985年的肖像

Nicholas Hytner – 导演尼可拉斯•海特耐

阿兰•本内特不光老老实实写舞台剧本,他早年的成名作还有一套名为《发声脑袋》(Talking Heads)的电视剧;本内特还写散文,他的《未讲的故事》(Untold Stories)曾拿下2006年英国笔会办法的艾克理传记奖(PEN/Ackerley Prize);2007年,本内特另一本散文集《不平凡的读者》(The Uncommon Reader)还改编过童书经典《柳林中的风》(Wind in the Willow)。当然近年来本内特最闪光的成功来自《历史男孩》:无论是英国的戏剧大奖劳伦斯•奥利弗奖、《标准晚报》与“剧评人大奖”,还是美国的托尼戏剧奖,本内特都将“最佳剧本”奖悉数拿下。

《习惯的艺术》现正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首演期将一直延续到2010年1月24日。曾执导《历史男孩》的尼古拉斯•海特耐(Nicholas Hytner)再次当导演。

参考网站: www.thisislondon.co.uk www.complete-review.com

GETTY IMAGE,Gemma Levine摄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2009“ 爱丁堡戏剧展演”系列之一
· 巨型玩偶打造 The Berlin Reunion 街头戏剧
· 台湾剧首次参评中国戏剧节
· 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本科常年招生专业考试试行办法
·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