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他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70年代,他曾师从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和Peter Dreher。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著名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歌对他作品主题的表现影响甚巨。基弗通常会以策兰的诗歌为作品命名或是作为展览主题。
基弗曾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隐含一种饱含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纳粹主义的失败使得战后的德国更为迫切地需要重树民族的信心和历史的图像,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在他的作品里渗透着对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浪漫主义传统的重新挖掘,其中既包含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于日尔曼民粹主义式的光荣梦想的隐晦的召唤。安塞姆·基弗的作品经常以圣经、北欧神话、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他努力正视纳粹时期的恐怖及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神话,并且希望为德国理想主义疗伤,助其复兴。事实上,基弗在绘画上有很大的抱负,他渴望用绘画来重新界定整个德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以这一点与人类其他某种更高尚的才能和天性相结合。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充满希望的景象。
他的作品大量运用油彩、钢铁、铅、灰烬、感光乳剂、石头、照片、木刻画、稻草、柏油等综合材料来作画。画面的巨大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结合了抽象和具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其画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而富含诗意,富含着一种充满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使命感。
安塞姆·基弗和他的同龄人都成长于被分裂的德国,所以他们想做的不是面对过去,而是忘记战争。他1969年至1993年之间的创作主要在思考:为什么德国人会进入战争?他们的民族特性何在?巨大的作品尺寸以及暗色的金属、晦涩的主题,迸发出一股强烈的历史重量感,给人威胁和压迫的感觉。尽管这些作品产生于特殊的年代和地点,但是同样引出了许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许多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缺少坚忍不拔的毅力、缺少真诚面对的勇气、缺少矢志不渝的爱……同时引领着我们去思考天堂也许是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安抚受伤人们的心灵以及弥补人们内心的缺失的。
一个艺术评论家曾经说道:在这些年中,基弗融化了一个德国文化的冰冻咒语。在《占领》系列作品中,他化身为纳粹式军礼的符号参与到纳粹主义胜利的狂欢中,纳粹军礼这一符号本身就将人类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疯狂属性付诸果断而直接的身体语言,艺术家本身也承接着让自己和民族的灵魂退回到惨痛的历史当中去,直击藏匿于人类心底的畏缩。
尽管如此,基弗得到了像Simon Schama这样的评论家的认可,被称为“无处理琐事的能力”,是自1953年乔治-布拉克之后第一个作品永久在卢浮宫展示的艺术家,但基弗认为相比较达明-赫斯特那样称自己做的是“反艺术”的艺术家,他自己是地下的。
但是,他又费尽力气解释“反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 艺术本身包含有某种自我毁灭的成分,”基弗说道,“达明-赫斯特是一位伟大的反艺术家,他很率性地走向苏富比,直接卖掉自己的作品,”当然这是赫斯特在2008年干的事儿。基弗接着说道:“他那样是摧毁艺术,但是在做这样一件很夸张的事情时,本身就很艺术。我欣赏这样的行为,而苏富比在那两日里比以往挣得更多了。”
安塞姆·基弗 无题
安塞姆·基弗作品 Ways of Worldly Wisdom: Arminius's Battle 1978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Twilight of the West 1989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Ride to the Vistula 1980
安塞姆·基弗作品 Wooden Room 1972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Angel of History 1989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The Land of the Two Rivers 1995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Zim Zum 1990年作
安塞姆·基弗作品 Margarethe 1981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