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 《物尽其用》, 混合媒体, 2006
继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和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12)展出之后,宋冬母亲毕生保存下的生活物品再度在开阔的展厅楼层铺陈开来。这一次,它亮相第五届俄罗斯双年展,来到了俄罗斯首都最大的展厅——莫斯科马奈基中心展览大厅。地理背景和策展主题都为这承载了50、60年代中国家庭记忆的时间胶囊增加了新的内涵。
第五届莫斯科当代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凯瑟琳·德·泽赫尔(Catherine de Zegher),曾是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国家馆策展人。本届莫斯科双年展的主题“更多光芒”来自歌德著名的最后一句话,但它并没有一个由早已厌倦聚光灯的“双年展专业户”艺术家组成的耀眼阵容。来自25个地区的8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安排在两层楼,形式较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安身于明亮的楼上,而较为暗淡的楼下则展出录像和新媒体作品。正如展览主题所暗含的那样,泽赫尔极为关注“代表性”这一问题。莫斯科双年展由来自不同地域,或者说,来自后现代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家组成:仅举几例,有来自澳大利亚的西蒙瑞·吉尔(Simryn Gill)、芬兰的埃亚·丽莎·阿提拉(Eija-Liisa Ahtila)以及展出关于暴力心理的雕塑装置的车臣艺术家Aslan Gaisumov。“更多光芒”闪耀着微妙的光芒,仿佛有一个柔和的滤光片将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或多或少地统一起来,突出的是他们对政治和环境议题共同的关注。德·泽赫尔策展意图的精巧与一街之隔的红场、暴动小猫的入狱事件以及俄罗斯持续的文化斗争形成了对比。“更多光芒”亦隐约地指向俄罗斯(和中国)缺席的启蒙运动,这为展览增添了无形的张力。作为一个外国人,德·泽赫尔尽量回避了西方既往对第三世界及东方的幻想情结。尽管如此,展览对美学的关注胜过了对观念的重视,有着物质形式或者说技艺讨巧的作品还是占了大多数。人们自然会质疑这种将“边缘”同“工艺”等同起来的做法,但德·泽赫尔在她职业生涯中一贯对艺术史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成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宋冬, 《物尽其用》, 混合媒体, 2006
如果按顺时针顺序参观展览,最后一个作品才是宋冬的《物尽其用》。它在由旧纸箱组成的围栏(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后铺陈开来,既在体量上占据了最多的展厅面积,也抢够了展览的风头。它用物质性和美学来讲述对过世亲人的怀念,并且唤起人们对逝去时代的追忆,这令这件作品在观念上与其他作品显得非常不同。在一个艺术家本人的声明中,宋冬表示,这件作品是他应对2002年父亲过世以及清理家里房间的一种方式。这里展示的宋冬母亲赵湘源一生用过的物品——各种钱包、梳子和旧玩具——都有一种几乎称得上固执的精确和色彩和谐,观众不难察觉到这事关艺术家及其家人对逝者的哀悼和告解。这就像中国传统的祠堂,供奉着逝者往生所需的一切物品,只不过,这里供奉的不是一些橘子和香烟,而是逝去的一个时代。这里堆积的物品显示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一种心态,当那个时代成为往事,其时惊人的贫瘠匮乏被甜蜜的怀旧情绪巧妙化解。正如展览主题,更多光芒从《物尽其用》的时间胶囊中透露出来,令其成为窒息、传统以及尘灰的一扇窗户和对立面。
考虑到中国和俄罗斯都经历过社会主义,尽管这件作品自成体系并且有自己的历史语境, 莫斯科双年展及其地理背景仍然为它增添了强烈的共鸣。每一件物品——从一个用过的洗涤剂瓶子,到一个铁饭碗、五颜六色的旧碎布——都指明了一场经济困境和一个阶层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尽管在西方艺术机构的展览让宋冬与美国艺术家萨拉·施(Sarah Sze,她代表美国参加了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互相呼应——后者同样创造了一个装置作品,在自己身边近似偏执地堆彻了一丝不苟的、对称的大量物品,这种力求美学均衡的“档案狂热”仍然限制了宋冬作品中社会经济维度上的复杂性。艺术家的声明中没有提及作品的社会经济解读,但是在俄罗斯,这是人们在理解一个中国艺术家时几乎既定的倾向。这里展示的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源自滋生于对未来的不安全感的一种习惯:就像俄罗斯祖母的孩子们在她床下的箱子里发现了干面包,在“物尽其用”的习惯中,没有东西会被扔掉。
第五届莫斯科双年展, 展览现场
俄罗斯艺术组合卡巴科夫夫妇(Ilya和Emilia Kabakov)的作品也延续了这种“档案狂热”——他们和宋冬与妻子尹秀珍一样,也是一对艺术伉俪。巴科夫夫妇的观念框架依赖于苏联二元对立的、神圣而深刻的混乱,在这里,可以从单单一个垃圾桶中看出一个民族的悲剧和激情。伊利亚·卡巴科夫本人就是一个囤积狂,他曾称自己一生中从未扔掉过任何东西,这话是出了名的。巴科夫夫妇的作品源自共产主义式的公用住所(俄语称为“obshezhitie”),其中每个家庭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但同其他家庭共用走廊、厨房和卫生间。苏联时期的物资匮乏令人们和物品之间的关系透露了家庭乃至社会的细节。卡巴科夫夫妇的“厨房系列”装置是他们关于苏联生活标志性作品的一部分,在莫斯科双年展期间,这件作品也正在莫斯科多媒体艺术博物馆展出。他们同样弥漫着怀旧气息的作品与宋冬的《物尽其用》展开了迷人的对话,打开了各自的时间胶囊。
欣赏完双年展,步出马奈基中心展览大厅,汇入车来车往的莫斯科街头——在这里,面对政治纷争和贫富悬殊,个人就如飞驰汽车(很可能是辆宝马)下的一个小水洼一样微不足道——不禁会对德·泽赫尔为观众和艺术家所呈献的令人深思,同样也是令人伤感的“光芒”心生嘀咕。此刻的莫斯科阴雨连绵,一片灰蒙蒙的景象,这次双年展是否像一盏能够模拟阳光,促进植物生长的热灯?也许假以时日,在如此“光芒”环境之下,终会有一朵顽强不屈、令人赏心悦目的“启蒙之花”破土而出,但也许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彷如歌德,最终堕入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