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提诺·赛格尔:非视觉化的方式掌控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16 10:04:57 | 文章来源: 艺术时代

通常这些参与者会在没有任何前兆或自我介绍的情况下对来访的人讲故事,一个男人说他有一个朋友用了6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欧洲,上个星期到了伊斯兰堡。一个学生说他如何给自己的弟弟做意大利面,她很开心因为她做的面酱没有结块。一位父亲承认他无法在开车的时候与人交谈。任何观众在参与赛格尔的作品后都会留下独特的记忆,这些记忆与他人不同,尽管他们当时都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但是遇见的却是不一样的阐述者,听到的故事也不尽相同。这些阐述者也会挑选不同的来访人讲故事,这恰恰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随机性,你总是亲近你更想要说话的那个人,这是随机但又冥冥之中既定的事情。

提诺·赛格尔从不制作任何可见的物品,从不向人们奉送作品的宣传卡片,他也不允许作品被拍摄。作为观众,唯一能够见证他作品的方法就是亲自到场,去体验他对语言、时间、人际关系和仪式感独特的处理方式。赛格尔的作品被称为“情境建构”,当在机构体制内发生时,作品试图打破艺术机构与观众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努力营造一种将话语权交给个人/观众的情境。观众不再是作品的旁观者,观众是作品的构成与创造者,这就是赛格尔的狡黠之处。

赛格尔自认为他的作品的主旨是如何展现一种不同。他曾说:“一个艺术作品总是以可见的物品的形式出现,而艺术作品总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变化,从原始的洞穴绘画到网络艺术,但我并不想参与其中。我想要打破这种逻辑,在我看来,媒介这个载体早在任何科技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意味着我的作品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完全可以出现在那个还没有科技诞生的时代,我的作品将完全跳出这些既有模式。”

南茜·斯派特(Nancy Spector)认为赛格尔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处理他的作品——用行为/动作代替实际物品,他的作品唯一的材料就是“人类的能量”(human energy),这使他的作品同时具备永恒的意义和转瞬即逝的形式,但同样这些作品也可以被卖掉、收藏并且重复“展出”。赛格尔的作品虽然无关政治或经济,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意识到艺术是无法脱离这些元素而存在的,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种自我批评,而这种自我批评同样可以影响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赛格尔并不试图解构艺术系统,他更想要通过这种无形的、非视觉化的方式来掌控艺术的表现形式。

1976年,赛格尔出生于伦敦,但他更多的时候在德国的多塞尔多夫和巴黎长大,他的母亲是德国人,一个地道的家庭主妇,而他的父亲从巴基斯坦来到英国。赛格尔在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获得政治经济学学位,后来又在艾森学习舞蹈。赛格尔对舞蹈这种表达形式很有兴趣,因为舞蹈并不产生任何有形的附属品或艺术产品——除了舞蹈行为本身。美感的表达无须借助任何实体的物件,就像数学家看见一个复杂公式时也会感受到美感一样,美感是无须被“架构”的。2002年,赛格尔的成名之作“吻”在法国南特上演。在空荡的展厅内,一对男女在地面上拥吻,这对舞者亲吻了一段时间之后,另一对舞者出现了,这时,前一对表演者中的女舞者突然喊道“提诺·赛格尔”,然后男舞者说 “吻”,女舞者再说“2004年”,之后慢慢退场,而第二对舞者则继续他们刚才的表演,继续拥吻。展览持续六周,每周六天,每天8小时,这些经过赛格尔训练的舞者轮流出现在展厅中,持续表演。这就是赛格尔的成名作“吻”,有人称之为“活的雕塑”(living sculpture)。

赛格尔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对我而言,没有比一个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这个过程更有趣的了。我的作品,作为一种实验,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到底如何才能不产生一个可见的物。(比如说把一棵树画到纸上,这张纸就成为了一种证明),尽管我的作品也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但是这充其量也应该是幕后的事情,至少它不足以重要到转变成一张二维的图片,然后人们就会拿着说:‘快看这构图多棒!’之类的话。我尽量避开这些东西。我的作品是没办法拿在手上然后作为一种曾经存在的证明,没有任何物质载体能够证明‘哦,这一切存在过’,我更有兴趣记住当时的那些行为和作品发生时的情景。”

1999年,赛格尔创作了一个舞蹈作品名为“二十世纪的二十分钟”,这部作品中,演员们全身赤裸表演了二十种不同的舞蹈种类,时长55分钟。后来赛格尔被策展人霍夫曼(Jens Hoffmann)激发,开始转行做当代艺术。他的作品被很多重要的机构展出,其中包括伦敦的ICA、泰特美术馆、巴黎东京宫、路德维希美术馆、沃克艺术中心等,2005年他代表德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2006年获古根海姆美术馆的雨果·博斯奖 (Hugo Boss Prize)提名,2008年Nicola Trussardi基金会为他在Villa Reale别墅(米兰的最有名的历史建筑之一)举办了他在意大利的第一个个展。

去年,赛格尔最为复杂的一件作品“这些联系”(“These Associations”)在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漩涡大厅展出,这件作品大概有70个由赛格尔挑选培训出的故事讲述者,也就是阐述者(interpreters)。赛格尔作品的质量依赖于大量的隐形人力:在这次展览开幕一年之前,阿萨德·雷加,也就是赛格尔的制作人,花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在伦敦的各种电影俱乐部、学校的教员休息室寻找可能的“诠释者”。“最难的事莫过于找到这个社会的横截面。”策展人杰西卡·摩根(Jessica Morgan)说道。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