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亚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艺术登陆新加坡"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正式对公众开放。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更加强调"我们就是亚洲",这与博览会总监劳伦佐·儒道夫坚持"艺术登陆新加坡"的亚洲区域定位密不可分。
劳伦佐是有着"艺术届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巴塞尔艺博会的前任总监,3年前他选择在新加坡这座亚洲城市创建一个国际性艺术博览会时,就明确了它要聚焦亚洲、坚持亚洲特色、推动亚洲市场发展的定位。现如今,在他引领下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已经举办到了第三届,那么相比前两届,这届艺术博览会有了一些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呢?记者特别专访劳伦佐,解读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
记者:"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已经是第三届了,相比前两届,这一届博览会在哪些方面有了突破?
劳伦佐: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都坚持了亚洲艺术的特色,每届参展画廊都保持了70%的比例来自于亚洲。相较之下,第一届和第三届博览会更为重要,因为,第一届要去构思概念和主题,而且大家也会好奇一个全新的博览会是什么样的;第二届稍有调整;第三届博览会可以更加稳定植根于亚洲的定位,这是区别于其他国际性画展的不同卖点。第三届博览会的突破,就是特别策划了印尼馆,还有第一次可以在网络上欣赏博览会展出的作品,并且可以进行交易。
记者: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主题都是"We are Asia",这其中有什么差别吗?
劳伦佐:第三届除了继续聚焦亚洲外,也要保护亚洲和东南亚的艺术画廊。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中心,"艺术登陆新加坡"是东南亚最盛大的博览会,是东南亚最值得期待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亚洲很大,今年我们把重点放在东南亚,是希望可以借助"艺术登陆新加坡"这个桥梁,把一些东南亚原生态的艺术品带给世界。
记者:你认为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最大的亮点在哪儿?
劳伦佐:我认为每一位艺术家都是亮点。"艺术登陆新加坡"在于发现新兴的艺术家,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大家都晓得,而我们希望通过博览会发现一些新兴的艺术家,和推广艺术爱好者的作品。我们也会特别展示下一代艺术家的作品。本届博览会有三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像博物馆,让所有人都可以来参与;二是让大家都能看到亚洲艺术届的发展;三是让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有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记者:有一些参加过好几届"艺术登陆新加坡"的画廊主说,越来越多的亚洲艺术家加入到博览会,这是否说明博览会更加自信了?劳伦佐:每年参展的亚洲画廊所占的比例都差不多。今年确实有很多欧美的画廊要求来参加,但是组委会都拒绝了,因为我们要给予亚洲的画廊足够的机会,组委会也希望保护亚洲的艺术家。
记者: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加入"印尼馆",是不是也出于加入新鲜血液,培养人才的目的呢?
劳伦佐:当然是,让印尼本土的艺术家有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看印尼的艺术,这很重要。印尼的画廊不是很多,这次直接邀请艺术家来参与,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这个机会。
记者:在这届博览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香灰做的佛,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件艺术品的背景及参展原因么?
劳伦佐:这件作品只展示过三次,这次是第一次在亚洲展出。铁制的佛代表永恒,香灰制作的佛代表无常。这件艺术品在创作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制作了三次,现在展示的作品也不是完整的作品,但这可以很好地表现什么是艺术。
记者:今天遇到了一位中国大陆的艺术家施少平,他因为一件作品《莫·非·卵》而被邀请过来。举这么一个例子是想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大陆艺术品市场的?
劳伦佐: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品市场,拥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大约10至15年前,中国艺术界就很受国际重视,目前这种热度慢慢降温,并逐渐归于正常。欧美对于中国艺界的关注越发趋向于对于艺术家个体的关注。中国的艺术家可以待在中国发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必须要到欧美发展。我希望,以后大家谈到亚洲的艺术时,不是只谈到中国,而是也要关注到东南亚。
记者:对于"艺术登陆新加坡",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劳伦佐:我需要先去旅游轻松一下,然后再想下一步。但是,"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还很年轻,它的定位是区域化的,这点非常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