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特纳奖20年:九件将特纳奖推上风口浪尖的作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4-17 11:26:45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西蒙-斯塔陵《棚船棚》



【第九件】2005年西蒙-斯塔陵《棚船棚》

西蒙-斯塔陵又是一位来自格拉斯哥的艺术家,作为一位观念艺术家,他的作品素来晦涩难解。获奖作品《棚船棚》被舆论讽刺称“起码能给远古手工艺和木工活的进步助把力”。

作品是这样的,西蒙把一座原立于莱茵河畔的、废弃的棚子拆了,用那些饱经风雨的木板做成一艘老式木船,溯流而下来到瑞士巴塞尔,又重新搭成棚子亮相。参加特纳奖入围作品展览之前,他把作品再次拆了,补点材料,用大型集装箱运往英国另行组装。此物被他列为“流动建筑二号”,他解释自己创作的中心理念是“老材料,新构造”。

尽管评审团盛赞这艘破船屋“以广义的文化,政治和历史为背景,是一位有才能的艺术家创造的诗意叙事”。可是,《独立报》的批评家汤姆-鲁伯克却称之为“真正的乏味之选”。

2000年特纳奖得主沃尔夫冈-提尔斯曼作品

小结:

时至今年特纳奖将迎来其第28届,对于特纳奖,过去的27届每一届都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但是说全面了岂不是没判断。在这里奉上我们搜罗的最饱受争议甚至至今都在争论不休的特纳奖提名作品,我们或许在强化特纳奖忐忑而争议的一面,“前卫标签”下被认为是“皇帝的新衣”的一面,但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公众关注艺术的热情,大众媒体发出声音时的坦率,以及泰特主导的专业评审的故我、革新与自持。

而伴随争议,往往不自觉地会引发其更大范围的公众的关注,喧哗过后,兴许能引发公众对艺术家作品中更深层次的表达,比如说当下的生存感受、历史、宗教、政治、生命等等这样的大命题的关注,而次生作用往往是艺术家本身的知名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市场认可。当然,对艺术家来讲其实公众如何反应,究竟谁又该定义为公众这些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所想。

而艺术又是什么?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讨论一下。

   上一页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