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占领华尔街运动战场蔓延至艺术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07 11:34:39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10月9日,哲学家齐泽克在祖科蒂公园发表演讲。

 

一场名为“No comment (请勿评论)”的艺术展上,放着一个装有美元的盘子,上写:如果你有钱,请给一些;如果你没钱,请拿走一些。

“美术馆里展出的是一捆捆的债券”

“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尚未结束,它的“战场”却已经蔓延到了美术馆和艺术圈。

40多年前那场风起云涌的美国嬉皮士运动中,秩序的、精打细算的主流世界在大麻与酒精的味道里破碎、消解,人们往军警的枪口里插上鲜花,空气中飘荡着迷幻摇滚和嬉皮士的长发;40年后的今天,一张印着芭蕾舞女在铜牛身上轻舞曼妙的海报被张贴出来,背景是戴防毒面罩的警察和烟雾,而下方用黑字写着:占领华尔街,从9月17日开始,带着你的帐篷。

虽然都轰轰烈烈,充满着反叛与不羁,但是两场浪潮,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印象。再去阅读和触碰1960年代那段集体记忆的时候,更多地像是在观看配乐的无声黑白片,而关于“占领华尔街”的各种报道,则让我感觉像在看一场光怪陆离的《发条橙》。

艺术展“请勿评论”

1969年8月的那三天,45万双狂舞的脚把伍德斯托克的音乐会现场踏成了一片泥土,人们肆意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与激情,愤怒和诗歌一起通宵达旦地绽放。

而2011年10月8日,华尔街23号的某幢老楼里,一场名为“No comment (请勿评论)”的艺术展正在上演,色彩、行为与装置艺术的狂欢,纷乱而华丽。

这栋靠近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楼房建于1914年,本是JP Morgan(摩根大楼)的旧址,已经荒废5年的它如今用来做艺术展再合适不过:单色的水泥天花板、高大空旷的墙壁、颇为阴暗的采光,处处符合时下流行的创意空间格调。俄罗斯艺术家玛瑞卡(Marika Maiorova)本来打算将其租下来办一个以“9·11事件”为主题的展览,但正赶上“占领华尔街”如火如荼,便和抗议者安娜·哈瑞(Anna Harrah)一起筹划了这次展出。

傍晚时分,原本空空荡荡的水泥房里人潮渐涌,40辆警车和SUV也围在了楼下,水泥墙壁上悬挂着五花八门的条幅和硬纸板,上面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标语,就像是一个关于美国民间艺术的陈列;某处,一条由1美元纸币做成的旗子悬挂在天花板上,一些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游行示威者),开始点燃旗子,让那些1美元碎片在燃烧中缓缓落下;而在示威中被警察的胡椒水喷中的女孩Yell在涂鸦艺术家的彩墨下半裸上镜;曼哈顿的艺术家Blynn则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随意涂画的小石膏球,有一些人在上面写了一些阴郁的文字……

这场原本只打算办24小时的展览最终持续了4天,而里面的艺术品很多都会拍卖。美国《滚石》杂志报道,艺术家沃尔夫·杰尔(Wolf Geyr)从柏林飞赴纽约参加这一艺术展会。“人们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有些人去公园里挥舞着标语牌,而我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展现。”

美术馆也被“占领”了

几乎每场反叛的浪潮都会伴随着一场反抗精英文化的思潮。40年前的反抗,控诉战争与习俗,诞生出迷幻的音符和愤怒的歌词,而如今的这场反抗,则把矛头对准了象征着当代艺术的精英代表——纽约各大当代美术馆。

抗议活动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10月19日,美国艺术家Noah Fischer的一纸宣言突然让艺术馆成为千夫所指。34岁的Noah是布鲁克林的一个雕刻家、行为艺术家,还是一位富布莱特学者,他在宣言中写道:“博弈开始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由1%的文化精英统领的艺术圈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艺术和艺术的爱好者们都沦为商业化的牺牲品,艺术本是为了让人们相聚,而如今,它却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当艺术和资本之间画上等号之后,艺术馆里所展出的已不再是艺术品,而是一捆捆的债券。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要再默默地承受艺术圈的金字塔和潜规则。“占领华尔街”将为艺术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宣言来势汹汹,第二天(10月20日)晚上,志同道合的八方之士便在Facebook、Twitter上召开会议,当晚,一支由20人组成的游击队,磨刀霍霍,从当代美术馆出发,一路横扫了新美术馆和市区的一家画廊,战歌高昂,开始了他们占领“精英文化庙宇”的征途。

他们在新美术馆外面的人行道上围了个圈,开始用抗议活动独具特色的“人体麦克风”(一个人讲完后之后,围拢的其他人把他的话重复一遍,以对付警方不准使用麦克风的规定)高喊着:“艺术馆,请解放你们被缚的思想与心灵吧,艺术属于每个人。千军万马即将叩开你紧闭的大门。”

当一名抗议者发现晚上有个叫做“白盒子”的小画廊会在新美术馆里办开幕展出的时候,队伍一致投票表决他们要拓展征途,叩开其门,但是那个展出却对这场99%人的运动面露孤高之色,数分钟后,整队人马迅速抛弃了他们已经占领的人行道,急行军一路杀进画廊,领头的Fischer说: “我们占领了画廊,开始闲谈茶话。”

10月28日的时候,这个小队伍已经增加到60人,绵密如织的雨并没有阻挡他们来到MOMA艺术馆的门前,这周的活动主题是“美术馆和从业人员”,每个人都带上了自己的宣言。人群中有一个穿着橙色雨衣的女孩,举着一幅凡·高的自画像,上面写着“真正的艺术是给人以爱”,她的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柔软的笑;她旁边的男孩,脸上写着“one love”两个词。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门口,气氛就没有这么平和了。因为拍卖行决定取消福利、拒绝涨薪、辞退经验不丰富的员工,这里的抗议已经持续了3个月。员工们堵在拍卖行的门口,被雨浇透的蓝白色制服贴在他们身上,口哨声和喧哗声盖过了两个公交车站。

对于这些抗议,众说纷纭,在Facebook的论坛中,抗议者Mira Schor说:“博物馆现在越来越公司化,而且堕落。边缘的或者前卫的艺术品在其中要么得不到展现,要么不得不接受商品化的过程。而且博物馆的入场费也令广大市民望而却步。”一位纽约市民表示:“我的目标是银行,不是博物馆。”网友William Evertson则认为:“我的观察是,现在的博物馆似乎是一种症状,华尔街资本的过度参与是一个原因。我可以肯定,公司是推动这些文化偶像背后的手,我愿意揭露这些。我不知道将来如何更正这些?需要等到全国各地的人都愿意支持文化活动的时候吗?”

叛逆中的柔情与争论

当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美丽民谣被那一代青年深深铭记的时候,人们也许才知道,在叛逆的潮流中,有一种清纯与脆弱需要被轻轻唱出。在这次“占领”中,从曼哈顿祖科蒂公园的诗歌朗诵出美国式的痴爱开始,一场政治的反抗渐渐融入了艺术的柔情之中。

以“占领华尔街”为主题的艺术可能是这次运动在政治上的最有力的工具,而这场艺术狂欢中最具煽动性的,便是谢泼德·费瑞(Shepard Faire)的海报“你已经被邀请”(You Are Invited To: The Occupation Party),他是奥巴马“HOPE”海报的设计者,这张海报同样延续了他厚重的设计风格,描绘了一个年轻的黑人女性,穿着高领羊毛衫,剃着标志性的非洲圆蓬式发型,就像Angela Davis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豹党组织的标志性发型。它的复古风格让人想起了那个好斗的年代,它让我们反思,这个时代关于种族平等的启蒙是否真的已经即将大功告成。

CNN的特约评论员米歇尔·艾姆认为这张海报不仅仅表现了黑人的诉求,“任何一个社会边缘人士,拿到这张海报,都会产生极大的身份认同。这将是一次跨种族的联合。”当然,有一些人可能不会认同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启用黑人平权运动理念并将其融合到这次“占领华尔街”运动当中,将会把这次运动和一个过时的并且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而这样的诉求在当下的后民运时代并没有立足之处。海报邀请大家加入到“占领党”当中,似乎在暗示成立政党,又似乎指的是一次特别的集会。有评论指出,这样一张海报纯粹就是在象征一种虚幻的包容性,它掩盖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当中的参与者之间固有的矛盾和截然不同的运动目标。

对于艺术与政治的结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每个人各持己见,在《纽约时报》专栏评论员弗兰克·布诺尼眼中,“近来很多好莱坞明星、歌星都参与到‘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并且他们的呼声比真正的抗议者还要强烈。但他们本身却与抗议者的口号‘我们是99%’不符。明星本身赚很多钱,还有很多明星甚至为金融机构、财富500强代言,形成利益共同体。所以,尽管他们是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但他们的介入为整个运动增加了奇怪色彩,甚至有作秀成分,使得本来已经赢得足够影响力的运动变味。因此,‘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抗议者应当远离明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