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解构与复制经典——森村泰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0 17:29:15 | 文章来源: 中国当代艺术周刊

《最初的蒙娜丽莎》
 

森村泰昌(1951- )出生于日本京都,自幼就有强烈的妄想癖。1975年,他从京都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后,曾经谋到一份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但只工作了3天就断然辞职。森村泰昌对自己的职业始终有一种尽管不清晰但却执着的期待。1985年,在一次小型的三人联展上,森村泰昌神奇地亮出了他的新作《自画像(凡·高)》。这是一幅运用摄影和绘画手法,以自身形象替换凡·高《自画像》的“复制品”。他模仿原作的造型和色彩,将油画颜料直接涂在自己脸上和衣服上,在照相机前完成对名画的“复制”,使画面投射出罕有的多义性,其独特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森村泰昌的作品通过对美术经典的解体和再构筑,表述自己对西方文化乃至文明发展的批判。1988年,森村泰昌接到了第4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函,他的艺术生涯由此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1995年,森村泰昌举办了题为“虚构美术馆——美术史的女儿”的个人展览,展出作品均为他对美术经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模仿。作品形态扭曲、手法荒诞,对应了“后工业”社会下人对自我生命和生存意义的怀疑、追问。对于森村泰昌的艺术,其意义在于彻底打破了美术或摄影固有的“被观看”,赋予思考社会关系和人类文明的新视点。

1996年,以大型个展“病之美——成为女影星的我”为代表的“女演员系列”作品,森村泰昌将这种荒诞推向极致。他认为,电影是上世纪的代表性产物,从中可以解读当代文明进程的轨迹。在这个文化形态剧变的世纪里,文化大众化的速度与规模都是空前的,而电影是社会大众共享的视觉体验形式中最强大的媒体,而作为其视觉形象的象征物则是形形色色的女影星,因此他将女影星定义为“上世纪的象征性产物”。“女影星”由此成为森村泰昌解剖上世纪视觉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自2006年开始,森村泰昌以固有的自画像手法表现对上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汇集成大型系列作品《安魂曲》,整个系列作品于今年得以最终完成。作为森村泰昌艺术的新阶段,《安魂曲》以上世纪的诸多政治风云人物为蓝本,在他精心演绎下,已经逝去的历史重新显现在观者面前,焕发出与以往不同的意义。在该系列作品中,森村泰昌既延续了以往特有的思路,又进一步将题材从美术史扩展到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他的作品既有对当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无疑承载着批判的精神,这种批判具有超出政治而达到对人生乃至文明思考的意义。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