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东京宫前任负责人柯奈特-德胜希尔与徐龙森合影
2010年9月28日的巴黎,在一个历史性的建筑,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地点之一,大奥古斯丁街7号的顶楼,曾为毕加索在巴黎的画室中迎来了法国政界、文化界、金融界等重要嘉宾的光临。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里尔市市长玛蒂娜-奥布里、法国前总理若斯潘等纷纷出现在徐龙森山水画作品展现场。
在延续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中“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皇家大法院展出之后,此次在毕加索在巴黎的画室中展出的徐龙森山水画作品展,由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推荐,中国艺术研究推广中心、法国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由法国著名艺术史博士邢晓舟策划。
从经营到推演 从大法院到毕加索画室的再次突破
2009年徐龙森在比利时的个展使欧洲观众为之震撼,展出的是近年来创作的10幅山水画巨作,这些山水画的尺度大都高达十米以上,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山水画创作。中国山水画在如此巨大的公共空间内的展示,这本身既是一次关于展览制度的突破,也是对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巨大考验。此次展览在毕加索巴黎画室展出,除了在展览空间上的突破以外,展览展出的则是徐龙森2010年的最新作品——《天演》系列中的一部分,如果说他的大画是“经营”,那么小画则是一种“推演”。因此这批小画中有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创格之作”。他创造的“格”不在已往任何已有的格法之内,他无所顾忌,无拘无束,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杂性”。这批小画似乎与传统更接近。但他在向传统致敬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传统。而此次徐龙森作品展在展览空间上的“推演”,也被瑞士著名收藏家Gerard Cognie誉为在欧洲上演的一场重要文化事件。
艺术家徐龙森、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邢晓舟(左至右)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山水画没有水也没有树 却有精神性的奇迹
当走进毕加索工作了十几年的画室中,展出的却是中国山水画,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为之惊叹:“虽然我不太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但当我看到徐龙森山水画的时候,我有一种新的感觉,因为我之前看到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都是一些场景式的表述,而徐龙森的作品中,没有水也没有树,只有一些岩石,他作品展现出的是人一种的精神性,这在我看来是独一无二的创新。”
艺术家徐龙森、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玛蒂娜-奥布里、邢晓舟(左至右)
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玛蒂娜-奥布里
从徐龙森开始走进中国当代艺术
在当今法国政界中,具有影响力的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里尔市市长玛蒂娜-奥布里对徐龙森的作品充满了好奇。百忙之中的她从一个会议中结束,走进徐龙森的山水画世界并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她自己也表示很少会用伟大来形容艺术家,但她却把这个词送给了徐龙森,她认为徐龙森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品看起来用传统的形式来突破,从徐龙森开始她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感兴趣了。在毕加索画室展览相识后,在一个月后她将到走进徐龙森画室,从徐龙森开始走进中国当代艺术。
展览现场
法国东京宫前负责人柯奈特-德圣希尔
毕加索也会吃惊 中国艺术家是世界的未来
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了解的法国东京宫前任负责人柯奈特-德圣希尔,他认为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和西方不一样的艺术世界,因为它有很多精神上的范围,能从中国山水画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徐龙森展出山水画长卷犹如几千年之前的视觉录像作品,山水画虽然是传统的,但通过中国传统画的方式,让西方人去看宇宙,这种传统方式更加当代化,非常具有当代性。
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和生命力使他看到中国是世界的未来,是我们星球的未来。“如果毕加索还活着,毕加索看到展览现场一定会非常吃惊,而且会非常高兴徐龙森来他的画室做展览,你们看,现在毕加索就要出来了……”, 柯奈特-德圣希尔对记者如是说。
徐龙森山水画在欧洲的展出不断作为客场受到的好评,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不断亮相,艺术家徐龙森对中国文化新的展示,证实了山水画是一个全球文化。山水提供给我们的决不只是图像和视觉,而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山水画不仅仅是绘画、美学问题 ,它还是哲学、世界观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关于毕加索巴黎画室
毕加索巴黎画室内景
早在十四世纪,德•桑塞尔伯爵家族(De Sancerre)就在这里建造了宅院。1470年,当时皇家会计室主席拉德莱士( La Driesche)在原有宅第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更漂亮的房子,取名为“大力神府”--因为府内有描绘了大力神海格力斯的壁画和壁毯。
这座宅子在十六世纪早期归属了当时的红衣主教杜普拉(Cardinal Duprat),此后流传给杜普拉的后代德•南杜耶家族(De Nantouillet)。据说杜普拉的孙子曾经在这里接待过尚未即位的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被刺杀的当天,因卢浮宫正在举办活动,议会就在大奥古斯丁街7号楼下的大厅紧急集会,宣布年仅九岁的路易十三为法兰西国王,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摄政。
毕加索巴黎画室外景
“大力神府”及其周边的一些建筑后来都归属了路易十三的妹妹克里斯蒂娜•德•萨瓦,组成巨大的家族宅院。1670年被分为今天的大奥古斯丁街5号和7号。
巴尔扎克在他1832年完成的著名小说《无名杰作》中,就描绘了大奥古斯丁街7号的顶楼,把这里作为曾为亨利四世画像的画家波尔贝斯(François Porbus)的画室。在小说中,1612年的冬天,当时年仅18岁的普桑就是来到这个顶楼画室拜波尔贝斯为师的。
1934-1936年,大演员让-路易•巴罗(Jean-Louis Barrault) 在大奥古斯丁街7号的顶楼安置了他的演出公司和宿舍,按他的话说,在这里度过了“光辉的三年”。在此期间,当时巴黎的文化名人们经常出入于此,其中包括萨特﹑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 ﹑克洛代尔﹑ 科克多等。超现实主义者们曾在这里多次集会。
1936年,毕加索当时的情人多拉•玛尔(Dora Maar)找到大奥古斯丁街7号的顶楼作为毕加索在巴黎的画室。顶楼的里间是卧室,顶楼下面一层是他们的客厅和餐厅。1937年以后的十年里,大奥古斯丁街7号成为毕加索的主要生活和工作场所。他在顶楼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绘制于1937年的声讨法西斯主义的大画《格尔尼卡》。更有趣的是,早在毕加索住进这里以前,深深喜爱巴尔扎克的《无名杰作》的画家就曾经在1929年为这部小说绘制了11幅插图。 而他却不曾想到自己竟会住进《无名杰作》中所描写的画室。
毕加索当年结交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到过这个画室。1945年巴黎解放后,海明威曾在这里与毕加索会晤。年轻的巴尔蒂斯也曾在这里得到毕加索教诲。1947年以后直到1955年,毕加索更多在法国南方生活,但也经常回到巴黎的这个画室。
1955年,拥有大奥古斯丁街7号整栋建筑的巴黎司法执达员公会决定不再向毕加索出租房屋,也收回了顶楼的画室。此后近半个世纪,这里成了办公室和储藏室。
2002年,法国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得到法国政府和巴黎司法执达员公会的支持,将大奥古斯丁街7号顶楼毕加索画室恢复原状,一方面供观众参观,一方面举办一些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使这里再度成为文化名流聚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