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的巅峰之作——泰姬陵
最近在南亚次大陆,学者们对印巴文化的历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伊斯兰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和佛教对巴基斯坦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重新发掘两种宗教对两大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丰富了印度文化宝库
伊斯兰教是促进现代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产生影响。在穆斯林进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强调种姓区别,注重崇拜多神,而伊斯兰教与此不同,它既没有种姓区别,也没有多神论思想,在伊斯兰教一神论、宗教平等和积极进取等思想的冲击下,大批下层印度教徒皈依了伊斯兰教,一些原来低种姓群体因为改宗,其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当然反过来,印度教徒为防范穆斯林统治者而发起的童婚制度也起因于伊斯兰教对印度传统社会的冲击。
其次,伊斯兰教对印度现代文化艺术的影响深刻。随着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不断传播,印度教艺术和伊斯兰教艺术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印度色彩的建筑形式和方法经过创造性改良、运用,与伊斯兰教的建筑格调结合起来,而穹窿室、圆屋顶、拱门、几何图案和题铭这些穆斯林建筑风格,都为印度建筑所广泛采用,例如带有高塔的清真寺、圆形屋顶的的陵墓。这些新型建筑与印度原有雕塑华丽的建筑完全不同,它的优点在于外形有精确的几何图形,内部开阔明亮,完美的对称形式和各种颜色的巧妙配合。另外,许多印度教寺庙和穆斯林清真寺有个共同特点,即有由房间或者柱廊围成的露天庭院,这就使得许多印度教寺庙和伊斯兰教寺庙可以轻易相互改造成对方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泰姬陵,由于它的美丽而宏伟,被视为人类奇观之一,然其内部的艺术绘画方面又受到来自土耳其、伊朗等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最后,伊斯兰教对近现代印度音乐和诗歌产生很大影响。一些穆斯林音乐爱好者与印度教徒建立联系以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印度教徒在宗教节日庆祝时,往往举行音乐会,同时吸引了许多印度的穆斯林,并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穆斯林音乐家,其中以诗人阿米尔·库斯洛最为著名。古代印度的音乐和伊朗伊斯兰教的音乐艺术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诗人劳金的《拉格·德冷吉尼》即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而今,伊斯兰教文化已成为印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印度文化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合。
灿烂的佛教文化曾是巴基斯坦的文化瑰宝
巴基斯坦的塔克希拉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虽然巴基斯坦目前的佛教徒屈指可数,但这里曾经是玄奘西天取经的必由之路。
根据史书记载,包括塔克希拉在内的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的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5世纪后衰微,这里的佛教文化亦称犍陀罗艺术,主要指印度贵霜帝国时期的佛教艺术,由于这里曾经被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统治过,所以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大,犍陀罗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两种风格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实际上,犍陀罗艺术是由当年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遗留的士兵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的结果。而以希腊、罗马式装饰手法表现印度、罗马题材,流传到中国新疆地区,为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带来了希腊罗马风韵。
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但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于是有了佛像的创作。今天巴基斯坦开布尔-普什图瓦省斯瓦特地区在古时被称为犍陀罗地区,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风格于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而阿富汗的佛教艺术却一直繁荣到7世纪,也被称为“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称巴米扬艺术。主要代表有巴米扬佛教遗迹等,遗憾的是,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巴米扬大佛炸毁。巴米扬艺术流派除继承犍陀罗艺术固有风格外,还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传统﹐佛像脸形趋圆,衣衫变薄,以灰泥表现衣褶,并将印度的石窟建筑和巨型造像结合起来创立石窟佛像综合体,对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的佛教艺术有重大影响。另外犍陀罗式佛塔也经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
虽然犍陀罗文化辉煌了几个世纪,但在公元8世纪后逐渐没落,遗憾的是,当今巴基斯坦,除了少数研究学者外,已经没有多少人懂得犍陀罗文化,而信奉佛教的巴基斯坦人也屈指可数,但巴基斯坦的塔克希拉依然是世界佛教徒的圣地,在巴基斯坦战乱之前,每年都有大批来自世界的佛教徒到这里观赏佛教文化遗址,而今塔克希拉的犍陀罗艺术展览已成为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景点了,还在继续吸引大批的佛教文化研究者的眼球和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