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博伊斯的“无映”世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2-26 14:18:41 | 文章来源: 东方视觉

从明媚盛夏到凄萧严冬,从古香古色的15世纪意大利宅邸,到即将迎来10岁生日的邓迪当代艺术中心(Dundee Contemporary Arts,简称DCA),作为苏格兰出征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2009 Venice Bienale)的唯一代表,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近日携其参展作品《无映》(No Reflections)回到故乡。

确定成为参展艺术家、并对展览地进行反复勘验后,意大利古宅内莫名的荒弃意象,成为开启博伊斯创作思路的灵感之匙;根植于威尼斯的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向以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为设计切入点的建筑大师——则为博伊斯探寻作品的可能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蚀痕累累却棱角分明的踏脚石,散置在白色大厅内,牛皮纸做成的枯叶洒落一地,如同一座废弃的泳池,曾经碧水涟漪倒影交错,而今枯塘干涸映像无踪;糙木制成的鸟笼静立于一隅,鸣叫声犹在耳,此刻却只布满“食尽鸟投林”的凄凉……博伊斯试图建造一艘艺术上的玛丽·塞勒斯特号(The Mary Celeste),在缺席的余味中依稀摹想昔日的光景。

展厅天花板上高悬的几何枝形吊灯,可谓是博伊斯作品的标志性语言。其造型源自于马特尔兄弟(Joël and Jan Martel)为1925年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创作的混凝土树形雕塑,原作已在展览结束后被毁。博伊斯曾以不同媒材及类似造型重新演绎该作品,皆因与其相通的艺术理念:既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坍塌”,也带有某种“使二者相融共存的渴望”。

博伊斯擅于借助现代主义建筑及设计的视觉语汇,铺陈符号化的场景,来探讨时间及空间意义上的新与旧、内与外、有与无的并存和冲突。在《无映》(No Reflections)中,城市街具、通风隔栅等被搬入室内,观者恍兮惚兮进入一个虽虚而实、虽实而虚的世界,在某一刹那辨不清身处何时何地,外部环境与内部装置也即在这一刻挣脱时间的锁链而变得和谐。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称为博伊斯创作的另一特点。“地”体现在针对展览场所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作品元素的数量或位置,例如在DCA偌大的空间中放置隔板;“时”则颇带些“与时俱进”的味道,将大师作品中的元素“拿来”,取其精华,再结合当下一刻付之以新的解读。

《活动装置(与你在一起就像新的过去)》< MOBILE (BEING WITH YOU IS LIKE THE NEW PAST) >,便是这样一件极具博氏特色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北欧建筑师及工业设计大师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的作品、被誉为“椅界长青”的3107蚂蚁椅,和动态雕塑大师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经典之作《活动雕塑》(Mobiles)。前者作为功能与审美完美结合的日常设计,透过悬吊自转,上升到另一个时间及空间的维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