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奖得主作品展”,珍品不珍,“特纳”不特。不过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国艺术界应该如同1988年的达明安 赫思特和莎拉卢卡斯一样,建立起“审美的自我组织”,而非一味崇洋媚外
特纳奖,这个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奖项,以一种很“特纳”的方式来到中国。2月10日起,《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展,40位参展的英国艺术家,其中12位是“特纳奖”获得者,21位获得过提名。不过,观众要想看到特纳奖的作品,对不起,一件没有!
之所以如此“特纳”,容易让人想起最近刚刚颁发的特纳奖。理查德赖特,2009年12月被宣布成为新一届得主。不过,在宣布得奖后,理查德赖特做了个很“特纳”的决定:要把自己的得奖作品在展览1个月后从地球上抹去,因为“它只适合现在,它应该活在记忆里”。
事实上,特纳奖在英国已成为话题和炒作的代名词,每年的获奖对象都会在媒体的竞相报道中成为头条人物,骂街批判者层出不穷,但2.5万英镑奖金的背后,更是艺术家成名后身价一路飙升。
事情又回到了开头,“珍藏展”作为艺术盛宴的一切因素似乎都具备:大牌艺术家、泰特美术馆评论人、特纳奖……不过,当你仔细看完展览,哦,这只不过是打着“特纳奖”旗帜的玩笑罢了。
珍品不珍,“特纳”不特
当然,既然是代表“英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肯定少不了达明安 赫思特和莎拉卢卡斯这样英国当代艺术界的大牌明星人物,泰特美术馆――英国唯一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自然不能缺席。
“追溯几十年来艺术家思想的变化――无论是出于对过去的反应还是坚持单一道路的愿望,都是非常有收获的。”作为展览现场唯一的泰特美术馆的代表西蒙格兰特说道。事实上,他本身只是泰特美术馆内部杂志的编辑而已。
作为“最贵的在世艺术家”,达明安赫思特的参展作品并没有丝毫体现出价值所在。他1999年丝网印刷的版画系列《最后的晚餐》如同广告宣传菜单一样张贴在展厅二楼的四壁,还有他创作于1994年布上乳化漆的《载脂蛋白色氨酸》的实验作品。而他1995年因动物生命探究的系列获得特纳奖,此后价格一路攀升至上百万英镑的作品却一件也没来。
莎拉卢卡斯的作品,同样让人大失所望,这个最善于探讨性别主题的女性艺术家,常常对男性姿态进行一种滑稽模仿,以其另类的幽默留给观众一种煽动性和荒谬。不过,参展的,只不过是她最有名的自画像作品系列的水彩纸上的印刷品,这与她的装置相比,简直如同天上地下。
再看看其他的,特纳奖提名得主查普曼兄弟的《我的巨型彩色图书》取自他们的铜版画。新一届特纳奖得主理查德赖特的作品仍然是丝网印刷作品。大部分都是原作的复制品,或是艺术家早期未成熟的非代表作。
“鉴于英国文化协会的资金来自政府的拨款,只能在艺术家出名前来收购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与艺术家有长期合作的关系来获得艺术品。所以收藏倾向于艺术家早期作品。”英国文化协会伦敦视觉艺术部的展览组织者艾玛威廉姆斯解释说。
因此,所谓的“特纳奖作品展”,实际应该为跟特纳奖有关的艺术家非特纳奖得奖作品展。展览本身的错漏,在于它并不是以挑作品好坏的方式,而是投机取巧去挑艺术家名字的方式。看到展览中的作品,线索的混乱是必然的,它并没有用艺术史的方式把各个节点上的代表作梳理成册,构成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
至于展览起的名字《未来总动员》,恕我直言,丝毫没见着未来的影子,在这些跨越了近20年的作品中,艺术家陈述的大部分是对当时当下的不满和讥讽,那些通过视觉语言展现积极活力、实验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英国当代艺术家,在这里普遍消失了。以至于被称为未来艺术表现方式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更是寥寥。
如果说这些作品代表了英国当代艺术的未来的话,那么可能8年前英国文化部部长豪维尔在泰特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评价可谓是未来主义的“杰作”:“冰冷的、机械的、纯概念化的臭狗屎!”
“审美的自我组织”
如果看到那几幅英国文化协会收藏的众多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姑且把本次展览当作是英国文化协会收藏展首次来到中国的投石问路也罢。当然,即使在展览作品上不尽如人意,但并不能抹杀艺术家本人的地位和贡献。
1988年,赫思特策划了著名的艺术展览“冰冻”,这个展览包括了赫思特自己以及他在哥德史密斯学院的同学们的作品,赫思特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关注,同时包括莎拉卢卡斯等人在内。展览常被作为英国青年艺术家策划的展览里先锋运动和进步的绝佳例子,此后,这批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开始逐渐成为英国艺术界的主流,其中多位日后获得特纳奖。而他们当时提出的审美要富有自我组织的观点,逐步打破了以往学院派占据审美制高点的话语权。
“英国的当代艺术,不像法国那样注重叙述性,也不如瑞典那样反主流得明显,没有独一的特点,就是英国当代艺术最大的特点。”艺术家艾伦凯恩在展览现场说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伦敦,总会有人把泰特美术馆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当作“星期二下午去养老院”一样,即使它已成为伦敦上流社会每年必到的派对之一――它有足够有趣的话题,但不一致的意见也不会消亡。
“他们的作品是对自身审美和外部态度的一种绝佳审视。”艾玛威廉姆斯介绍说。想想1995年吧,当赫思特把母牛和小牛劈作两半的作品《母子分离》甫一亮相,几乎吓坏伦敦看展览的小朋友。以他为代表的YBA(年轻英国艺术家)群体,那几年专事“震撼战术,艺术爆炸”,他们总是特立独行,像深入敌后的战士那样一再突破艺术界的审美底线。此后,他们都成了特纳奖的宠儿。
不过,中国当代艺术界还没资格看特纳奖的笑话。尽管市场价位高企了几年,各种艺术赞助商们也树立起各种当代艺术家奖项,但具有持续发现力和权威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奖,尚未出世。不过,“特纳奖得主作品展”带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中国艺术界如同1988年的达明安赫思特和莎拉 卢卡斯一样,建立起“审美的自我组织”,而非一味崇洋媚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