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油画) 焦小健 250cm×213cm
文/焦小健
我没有见到袁隆平本人,不过,袁隆平的图像、照片和视频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收集起来也相对方便一些。但这些东西总还是间接的,吸纳和消化它们,让它们内化到创作构思当中,前后花费了2年多时间。
我所要做的是要在袁隆平院士不在场的情况下,画出鲜活和真切的“在场感”,为此,我不得不请了一位美院年纪很大的老先生给我做模特。问题是作为一位长年从事水稻研究的科学家,袁隆平身上的那种智慧而又淳朴的精神气质,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把握的。在这方面,我主要是依靠电影,仔细观察他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深化对他形象的理解,尤其是脸部形象,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画是艺术家的作品,对于主题人物历史贡献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必定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非常完整。袁隆平的贡献恐怕也不是我们画家的几幅作品就可以完全表现的,作为画家,我们以自己的创作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我见过一些以袁隆平院士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包括国画人物等,但都不是很好。据说,袁隆平自己很喜欢其中的一张国画,因为这位画家把他画在一片水稻田中间,画面上的水稻像麦浪一样,是一幅很写实的国画。从构思来讲,这幅画跟我的想法很接近,但从作品的艺术性来讲,这幅画实在谈不上有什么艺术表现力。我的想法是,让他本人和他所在的稻田产生一种持久的美感,以及那种甚至让袁隆平本人都会感到惊异的鲜活创造力。
我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可以找到的几乎所有袁隆平院士的视频和照片素材,但是很遗憾,因为基本上每个记者在拍他的时候,都带有一种新闻的视角,着力强调的是一个超越凡俗的人的形象,多适用于新闻稿,对我画画的感觉没有什么助益。后来,我找到了一段袁隆平在室内的场景录像,那是他在被采访时拍摄的,我从里面截取了一些他的瞬间表情和动态,这些可以供我创作参考。
我要画他,首先要对他本人有感觉,现在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理解他的肖像,使之变得可以入画,可以入画对于我来讲是关键所在,我必须通过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找到差不多的那种感觉,然后再找真人替换,还要把真人的感觉搬到室外。事实上,我也曾到水稻田去找寻合适的环境。
室外的水稻田有季节的差异,一开始,我找的是绿色的水稻,它的颜色不是收割时候的那种样子,我想画袁隆平在有水的稻田里。草图拿到全国评委会,大家都说绿色不好,建议用代表水稻成熟的黄色,这里牵涉到对于成功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画是要符合大家共同的感觉的,但我也坚持让稻田有水的感觉。
在我看来,历史画主要有两个难处:第一是难在它属于国家定件,不是个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需要与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共同探讨,画出效果;第二个难处是在创作过程中的,即创作者个人的意愿与公众所能接纳的形象间的磨合,归根结底是要让它成为一幅在绘画性上具备完整性的作品。简单地说,要让它变成一幅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做到这一点,难度才是最大的。
作为美术史的考证,画作不全是它自己在说话,而是这个时代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它他的言说,造就了作品的时代特征。中国现代艺术史还在持续地发生着,它的面貌不会像古代艺术史那样清晰,到底哪些作品能够流传下去,人们是不知道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才会涌现出来。由此,我们也就能把握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研究艺术史,主要是看这个时代能留下来的东西,并了解艺术家创作的特殊性。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如果说这项工程会在以后的美术史上留下什么的话,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国有这么多人在同时做这件事情。(张坚 裴媛媛 唐可星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