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乌里·希克:我们会像“瑞士表”一样准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8 11:36:53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乌里·希克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中国的外国人之一、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的参与创始人、前瑞士驻华大使,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的名字一直和中国紧密相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又让他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世博会瑞士馆总代表。1月12日,乌里·希克先生在北京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我们会像“瑞士表”一样准时

说起为什么会接下“总代表”的头衔,风趣的希克笑称自己还是着实考虑了一番。因为“天生懒人,还忙得要命”。不过,“总代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他热爱中国,也希望能借自己的力量促进两个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所以,从他接受瑞士联邦政府邀请担任瑞士馆设计竞赛评委会主席的那刻起,他就开始履行自己总代表职责。

在希克率领的评委会的甄选下,如今的瑞士馆设计方案从105个竞选方案中脱颖而出,“瑞士馆很好地展现了瑞士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外部有着炫目的互动式环保智能帷幕,上面布满太阳能电池板,以LED灯的形式加以利用,将吸收白天的能源用于展示夜间外部的灯光效果。”希克介绍。而这些太阳能电池板有计划将在世博会后作为纪念品发售,帷幕制作采用的环保建材也可循环使用或降解。

满世界飞的希克,时间表上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但他还能及时掌握瑞士馆的最新进展,“现在,各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从设计到布展,到主题演绎,包括要向上海市民讲述故事的‘瑞士面孔’都在一一落实。”希克说,“你们放心,瑞士人的准时绝对像‘瑞士表’一样精准到秒,决不误工。”

城市化是两国的共同话题

希克曾在北京住过多年,也走过中国很多城市,对中国城乡发展问题颇为关注。“我相信中国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希望能使人们更关注‘发展’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的‘钥匙’”。

“瑞士有一些经验可以供中国借鉴”。希克说,也许“乍一看”,瑞士和中国并无太多共同之处,瑞士不像中国有那么广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人均资源稀缺,但事实上两国面临一些相同的发展问题。比如人口密度都很大,很多土地都不适合居住,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结合城市和乡村。比如瑞士在30年前也曾经有过严重的水污染,瑞士政府下了大决心,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让河流焕发新生,直到现在瑞士境内的河水甚至都可直接饮用。

这次,瑞士馆还将以“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为参展主题,展示瑞士如何使“城市和乡村”结合成一个“和谐整体”。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运来了阿尔卑斯山的缆车,这也是希克个人最新欣赏的亮点。“从喧嚣嘈杂的都市里逃离,坐进缆车,缆车会带着大家攀升到瑞士馆的顶层,那里有田园牧歌式的等待,山林、草原还有来自瑞士自然里的声音,游客们从中能感受到平静和安宁。”7分钟一班的缆车将满足每日13500人次预期人流的游览需要。

“我对中国解决城乡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非常有信心,不过,时不我待。”希克强调。

从当代艺术中了解中国

希克在国际上更著名的一个身份,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大的收藏家。希克的藏品数量达到2000件。他说,这个特殊爱好起源于他当时“恶补”中国功课的需求。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希克作为瑞士一家企业的代表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的他对中国“一无所知”,“我觉得,应该看看这个新环境中的艺术家们都在做些什么,生活在中国、感知中国进步的人能告诉我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敏感的他发现,没有其他人和组织在关心中国这个时代的艺术品,并决定填补空白。

希克以一种“文献式”的手法开展搜集工作。当看到某一个阶段艺术家的作品不够,他会刻意买了补充进去,希望能通过艺术品来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完整脉络。“这其实是博物馆的工作,但是我很乐意去做。”他还通过各种展览向世界展示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他发起的“中国当代艺术奖”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将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和评论家推向世界。

希克说,如果中国人谈论他时,认为他是个对中国、对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有所贡献的人,是用艺术品来记录中国进程的人,他会觉得“非常非常幸福”。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乌里?希克给中国艺志的来信
· 希克:市场危机是收藏家的机会
· 乌利·希克:我希望艺术品价格降下来
· 希克:收藏家不害怕经济危机
· 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多种传统元素体现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