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见《紫禁城》,想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12 18:19:05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程瑞鑫

吴冠中的水墨作品《窗外无月》、《紫禁城》在第二届美术报艺术节亮相,引起不小“震动”。当天,许多参观者闻讯赶来,靠近细看用笔,退远而观其势,驻足良久。作品中散发出的美感,让观众手中的相机、手机轮番上阵聚焦。

《窗外无月》和《紫禁城》,分别创作于2007年和2006年,体现了吴老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取得的创新成果。

见到《紫禁城》,记者颇为激动,激动的原由有二。其一,作品《紫禁城》早已在吴冠中文集《吴带当风》中多次拜读过,并且这件作品的局部还被作为了此书的封面装帧。记者因为喜欢吴老的文章和绘画,家中的书架上已聚集了《我负丹青》、《望尽天涯路》、《美丑缘》、《画里阴晴》、《文心独白》等10几本画册文集,偶尔出差时也喜欢捎上一本上路。当书中的画作原版真迹展现在眼前时,心中之愉悦言莫能及。赏作品《紫禁城》画幅不大(45×48cm),运用造型艺术中点、线、面的形式语言,通过其疏与密、大与小、厚与薄、浓与淡、虚与实等对比,把故宫庞大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品《紫禁城》又不由地让记者想起吴老2002年出版的《速写意境》中有关作画观察方法的论述:“艺术观察有一个核心之宝是错觉,错觉之母是感觉,感觉之母是感情。”从作品《紫禁城》中能感悟到吴老情感之所在。

其二,见作品如见其人,让记者感觉到吴老前年回母校办“沧桑入画”个展好似就在昨天,记忆的闸门又被打开。记得追随他采访拍摄的三天,每次活动都是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生怕错过了聆听吴老那富有激情的讲话和对艺术的真知灼见。有一次,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谈到“一切艺术都倾向于音乐”的说法。他说,现在对这个说法他不认同了,而认为一切艺术更倾向于诗,觉得诗比音乐内涵更具深度,她比音乐中偏感官的抽象美更富思想深度,拨人心弦。在西湖边散步时,陪同的学生刘巨德(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问吴老,面对西湖的感受是什么,如果让他来作画的话会呈现怎样的一个画面?“一个字‘空’,宽阔的水面,只有点点轻舟”吴老略有所思回答道。

任何事物在吴老的眼中都归结为艺术元素,继而表现为画作中美妙的情愫,就似吴老所不断探索的石涛的“一画之法”的真谛。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
· 敦煌为他准备了人生画廊 ——纪念“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平山郁夫
· 蒙娜丽莎:有眉毛 左手指曾被改(图)
· 赵之谦:坎坷的人生 辉煌的艺术
· 安东尼.凡.代克自画像创伦敦苏富比秋拍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