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评价标准问题提出和引起热议,是基于当前的美术标准存在一个多样化的现实问题,而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第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艺术创作的多样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它在艺术创作、美术教学、美术传播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关于艺术评价标准”的问题。标准,具有纲领性、指导性、原则性的特征。它必须是在实践中检验,总结得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立的。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之前,原有的艺术标准常常是“失效”的,比如新媒体艺术,就难以用传统书画的“笔墨”、“骨法”等具体标准来对待,需要新的标准。但标准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成立的,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来检验,并且,既然是中国的新媒体艺术,西方的标准又不能完全适用。西方的标准有的带有殖民化的色彩,这种情况值得重视和思考。比如说,国内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些艺术家,有的是西方资本炒作起来的,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在当代青年艺术的眼光里,他们的影响甚至大于我们国内所认为的好的艺术家,社会地位和市场价值也是如此。因此,目前的商业价值标准对艺术评价标准造成了一种冲击、扰乱。在一部分观众看来,谁的价格高,就是好的,但艺术史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有时候价格与价值并不等同,甚至是背离的关系。
商业的标准之外,还有一个是“通吃”的标准,这种大而化之的“标准”,实际上却造成了没有标准。就像我们有时候对一个人的判断那样,如果所有人都说某一个是“好人”,好人也觉得好,坏人也觉得好,这样的人往往是一个“和事佬”,没有原则性,因为没有了标准,所以这肯定是反倒有问题了。在这样的评审标准之下,造成的结果可能是:真正好的作品没有获奖,一张平庸的作品却能够获奖。实际上,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有自己的明确主张、风格,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是需要在争议之中取得共识的。
构建国家艺术评价标准的问题,深层次讲,是跟国家的文化建设,跟国家文化软势力的构建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也正是倡导国家主流文化的问题。全国美展是我们国家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跟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它可以像其他展览一样给人带来名义、利益上的好处,但是它给人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其他展览。作为一个国家,必须首要强调主流文化,但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同时注意不能平行、单一发展,要发展主流统领下的多元化,即在倡导主流文化、艺术主旋律的同时,讲究多样化。
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个是世俗的驱动力。但是展览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全国美展,还是站在打造中国文化软势力的角度来思考的。全国美展确实有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标准的问题,它更多是跟现实主义、主旋律有关系。在这样的一个框架里面,执行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因为标准是动态的,是发展的,如何做到标准紧随时代?其次,标准是有高低之分的,中国的古人讲到艺术标准也分层次,“神、妙、逸、能”也好,第一品、第二品等等也好,都是评价标准,现在的艺术品也有高、中、下之分的问题。再次,执行当中的问题,也就是标准实施过程的规则问题,或者说是标准实施的规范性问题,是否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全国美展中出现的引人注意和不满的问题,往往出在这里。比如说评委问题,就是实施的规范性的问题。评委结构不一样,即使有着公平的心态,一个国画家去评判艺术设计作品,也难免标准实行方向有偏向。更进一步的,还有道德问题、小圈子的问题。美术界许多人呼吁的问题——“三公”,即公平、公开、公正,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应该在这个方面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评委这个层次上,其实大的艺术标准是没有问题的,最需要注意的是执行过程之中的科学、规范问题。当代艺术评选活动中出现不如人意的一些例子表明,许多是因为评审规范与手段是否科学的问题,而影响到了标准的严格执行。国家的主流文化意识的标准是被明确强调的,但有时候事实上得不到科学、严正地执行。还有里面操作程序的问题,比如说层层评选的结构,包括评委是怎样产生的?是推举还是指派?评选过程如何监督?是否做到了有效监督?这些都是操作程序的问题。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不一定跟具体的艺术标准有很大关系,但是操作程序上的是否科学、规范,影响了标准的实现,这是目前全国美展最大的问题。目前对全国美展讨论最多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其实是标准摆在那里,需要我们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机制来执行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