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写实不宜“忘形”——还说写实水墨人物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17 22:43:0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穿藏服的少女(国画) 姚有多

史国良

写实水墨人物画比起山水、花鸟、古装人物等传统中国画来起步最晚,其历史不足百年,最早是由徐悲鸿等人引进西方的素描解剖、焦点透视技法和传统中国画技法相结合而产生的画种。

传统中国画强调散点透视、平面构成、意象造型、书法用笔,其技巧、形式与表现的内容极为一致,因而也称为写意画。经过千百年的磨合与实践,在技法和理论上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法则。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写实”与传统的“写意”不同。它是以焦点透视、立体、具象为骨架的造型方法,在强调书法用笔时,还要加入解剖透视的概念。由于写实人物起步晚,从实践经验到绘画理论都不够完善,以前大部分人也把这种新生的画种泛叫“写意画”,同时用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理论要求它。这对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和混乱。

这一新画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在前几十年曾独领风骚,给我们的时代留下了烙印;陌生是大家对它缺少深入系统地研究。

写实人物画,是中西各半的混血儿。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能力,填补了传统中国画没有科学解剖和透视的不足,一改大头小身子、歪房斜桌子的毛病,无论人物、景物都有了科学的比例。由于从散点透视转为焦点透视、从平面转为立体、由意象造型转为具象造型,原有的笔墨也相应调整,在保证原有笔墨的标准下,加入科学的解剖透视,或者说在强调素描造型时,保持中国画的精神和味道。只有传统功夫,没有素描基础画不好,反过来,只有素描功夫没有传统笔墨基础也不行。其实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方法,即焦点透视下的笔墨,或称它为笔墨白话化。比如:李可染的山水画就是一个例子,他的画与传统山水画最大的不同也正在这里,他保持了传统山水画技法中的厚重、老辣、苍润,同时加入了“结实”。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技法上的矛盾、距离逐渐在缩小。徐悲鸿、蒋兆和之后的方增先、周思聪、卢沉等,他们的早期作品,如《说红书》、《人民和总理》、《机车大夫》等等,如果不谈内容和创作思想,单从形式和技法上来说,都是这种画法的成功范例。

不了解写实人物画的历史与形成,而一味地用黄宾虹、齐白石的标准和“写意”理论指导它、规范它,其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路子就越走越窄。比如写意画常说的“得意忘形”或“似与不似之间”,对于正在打基础的学生,就是一种干扰,这位老师要求把形画准确,可那位老师又说可以忘形、似与不似。这种教学,怎么能不让年轻的学生产生混乱和困惑呢?尤其是“八五”新潮后,各种现代观念的冲击使本来问题多的写实水墨人物画跌入谷底。有些学生干脆绕开这些矛盾,改画工笔画、现代水墨,把心思完全放在创新和变形上,放弃了基础训练和学习。于是我们看到,近年的展览会上很少见到有写实水墨人物画作品。这些问题的出现,算不算学术问题?能否引起大家的注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写实是个难题—隋建国访谈录
· 震后一周年 写实画派捐建绵竹年画博物馆奠基
· 仪式与庆典的背后--苏新平绘画的写实模式
· 国话《大过年》上演在即 再现写实主义舞台魅力
· 写实画派仍是市场宠儿
· 写实人物画家——史国良
· 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