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民营美术馆的现实与困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9 15:57:37 | 文章来源: TOM美术同盟

中国大陆的所有美术馆几乎都存在着收取场地租金的办展模式,当前的这种尴尬局面肯定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良好的美术馆经营与发展策略是实现一切宏愿的现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成功的民营美术馆就必然构建稳固的内部造血机制。在这方面,国内有志于美术馆事业的经营者首先系统借鉴国外成功美术馆的经验是很务实的选择。我们知道,尤其在美国,美术馆大都是私立的,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等,美国有明确的艺术品免税制度,所以大家都愿意捐赠。而且他们有这样的一个意识,捐赠到了一定数量就有可能进入这个美术馆的董事会,文化和艺术赞助事业将变成价值实现的纽带。

在这个意义上,国内那些目标远大的新兴美术馆必然的面临了一个似乎对立的抉择:第一,即使是民营美术馆也必须使其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获得公共性的资源和社会化力量的广泛支持。这样艺术家和社会资本才有可能无偿捐赠进来支持美术馆的发展。第二,这个非盈利性机构同时必须通过相关的衍生产业机制实现内部赢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确保美术馆的日常运营开支、展览、馆藏、交流研究与教育等支出。目前国内的民营机构中位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以及上海的证大是率先尝试脱离原地产企业母体而公共化运营的初期代表。

艺术与地产的联姻从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诞生直到现在就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有人对目前存在的民营美术馆的投资方做了一个统计,95%的民营美术馆背后都有地产商的影子。不管是早在1998年就出现的成都上河美术馆,还是已逐步形成规模的今日、证大,它们的场地大多是投资企业的楼盘或房产,其运作和收藏的资金也来自企业。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美术馆究竟是提供公共艺术服务的“美术馆”还是企业的变相广告,也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无庸质疑的是,资金来源的相对多元化,资金和业务运作上的独立性,必然将使得美术馆在展览和收藏方面优于其他企业附属品性质的民营美术馆,生命力也必然更为强健与长久。

新设立的美术馆,一没有馆藏,二缺乏知名度,其实这个知名度就是品牌,任何美术馆在经营层面上就要当一个商业去做。此中的佼佼者当算是美国古根海姆,最初只是美国的一个地方美术馆,后来在西班牙开设分支,逐步变成一个和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相关的类似连锁性质文化品牌,古根海姆的招牌就变成了一个超级符号。每个美术馆必须先研究自己的定位,从这个品牌上可以做多少产业化的东西,这都是可以拓展的。要为美术馆注入营销、推广、经营的理念,这样的概念能够促使美术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不再完全靠着赞助生活。在艺术与商业品牌之间建立良性的融通渠道是不应该被漠视的。一个优秀的美术馆如何在品牌建立上、学术上、资金来源上获得成功是对管理者的真正考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下一页艾未未:带着态度独行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艾未未:带着态度独行
· 批评的人文意识
· “会友嘉年华”当休矣
· 戏说研讨会
· 一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