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艺术院校招生考试轰轰烈烈地展开,又一批学子踏上了四处赶考的艰辛历程,尽管许多人明知很可能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地,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前赴后继——对于挤在高考独木桥上的考生们来说,“有学上”的诱惑似乎已经完全遮蔽了前方无业可就的“陷阱”。
一边是招生场面的火爆,一边是就业市场的冷清,遭遇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中国的艺术教育到底怎么了?是社会问题还是艺术教育本身的过错?今年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该给艺术类招生降温了
“北京电影学院的艺考热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一直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对于考生的趋之若鹜已经习以为常。“电影是一个高附加值的行业。市场大了,成名的机会就多了,有些演员一年拍一部片子就够了。”名与利的种种诱惑、对于影视明星光环的迷恋是许多考生报考艺术类院校的最主要的原因,而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也使艺术类的院校、专业成为了高考中一片独特的“避风港”。
“现在很多院校只考虑收取高额学费,盲目设置专业,致使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能改行,这极大浪费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投入,也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我建议,一定要调整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使之真正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教授杜滋龄认为,给艺术类招生降温是时候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也呼吁艺考生要慎重选择:“中国的文艺团体受到编制、待遇、户口等因素影响,名额非常有限并已基本饱和。我们团每年只招5至7人,而报考人数达到300人左右。”
艺术人才岂能批量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提到当前的艺术教育现状显得忧心忡忡:“现在艺术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将原来的一对一教学改为大班制教学,这是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而学生又太多,另外,也是对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所造成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老师用品格、思想、艺术造诣立体综合地影响学生的过程,绝不能与科学教育类比,进行批量生产。”
张会军也谈到,一些综合性大学“一窝蜂”地开办艺术学院,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自然就业困难。“无论媒体怎么‘炒’,北影每年表演专业、美术专业毕业生分别也就30多个,其他专业都控制在15人左右,宁缺毋滥。因此,成才率很高,改行的人不多。”张会军说。
基层最需要艺术人才
在采访过程中,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浮躁与功利,也成为代表委员们一致抨击的问题。“由于长时间缺乏正确的艺术评价标准,在学生还未充分了解绘画史、建立起自己的体系时,就已经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西方实验派的作品,而学习这些还未成熟的艺术,导致了一种自以为是、混乱无序的创作状态。”杨飞云代表以绘画为例,提议艺术院校要在树立学生正确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了解和接触新生的艺术形态。
“大家看到了小沈阳,看到了王宝强,看到了电影《疯狂的赛车》的男主角黄渤,感觉他们好像都是‘一夜成名’。其实,他们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才获得成功的,因此,并非是上一个专业院校、拿一个艺术文凭就能一劳永逸的。”张会军提醒。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宁则建议艺术类毕业生可以先到基层去锻炼和体验生活:“就文艺事业来说,缺口是巨大的,特别是基层文艺、文化单位,比如基层文化馆、文化站、民间文艺团体等,都急需大量的专业文艺人才。”
瞿弦和也认为,一些毕业生紧紧盯着艺术院团不放,看不到基层文艺单位大有潜力可挖,是缺乏长远眼光:“艺术来源于生活,名牌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成绩再优秀,也缺乏基层土壤的滋润。”他同时也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一些文艺高材生进入诸如北京欢乐谷、正规的歌舞厅、小剧团等基层单位先锻炼一两年,而后再应聘较知名的国有或民营文艺院团,这才是好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