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欧美美术馆经营新招迭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2-19 09:43:51 | 文章来源: 美术同盟

西方美术馆最大的优势就是美术馆的收藏资源及管理概念。即使欧洲美术馆不愿意面对产业化的事实,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否定美术馆资源确实有待利用的事实,因为多数美术馆通常能展出的数量有限,放在库房中的艺术品无疑就像放在银行的现金一样,发挥不了作用,还要花钱照顾。在美国,尽管政府是最大的捐赠人,但是,就特定的文化活动而言,私人捐赠者合起来的捐献是政府捐赠的两倍或三倍。正如怀斯佐米尔斯基所指出,私人个体,无论是购票者还是捐赠人,是艺术收入最大的来源。

从1997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分馆开馆以来,美国美术馆管理阶层可以说发挥了最大的想象力,试图利用美术馆现有的资源创造新的财富,并且扩大美术馆的势力。手段五花八门,从技术转移、美术馆藏品出租、以大吃小到兼并,一直到网络结盟,一招胜过一招,而且招招出人意料。

美术馆始祖——欧洲还来不及出招应变,美国美术馆又换了一招,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古根海姆美术馆来了一个大反扑,把美术馆盖到祖宗的土地上,先是威尼斯,继之西班牙毕尔巴鄂,后是柏林,将法国团团包围。纽约MOMA也不甘示弱,先是兼并,后是合纵政策,现在连英国公立美术馆泰勒也被吸纳,加入美国式的美术馆阵线,成为盟友之一。不管是兼并也好,联盟也罢,美国美术馆所策划的每一步都可见其“师承”,那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民营企业的影响。而这就是笔者所谓的西方美术馆第三波的最大特征:经营产业化、手法企业化。产业化甚至已经从早期隐约可察的若干可疑现象,变成现今欧美美术馆界普遍的事实。诸如国际巡回大展、美术馆商店、产品种类与行销多元化、出租收藏、连锁式美术馆、美术馆扩张、美术馆网络结盟等等。产业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有效地经营美术馆,将其资源运用发挥到极致,并借由其工作成果换取相对的报酬。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则是达成产业化的手段。

美术馆从理想式、殿堂文化领域走向产业化的经营形态,并逐渐显现出具有大众文化特点的模糊轮廓。历经了200多年的思索与演变,由第一波为美术收藏立馆,开放供民众观赏;到第二波美术馆教育功能的肯定与落实,美术馆定位的确立;一直到最近的第三波,美术馆的改革方向已经由对美术馆本体意义的质疑,转向美术馆经营手法的探索。就拿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说,它的收藏丰富,其珍藏艺术品从史前到近代,集中了5000多年来各种文化艺术的精粹。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872年的年报中,博物馆各创办人正式同意发行及复制馆内的收藏品,以推广艺术使其更为普及化。在过去一个世纪内,博物馆出版和复制艺术品的活动不断发展,至今其艺术类书和复制名画已多不胜数。此外,雕塑和装饰品的种类更是包罗万象,其中包括银器、水晶、玻璃、陶瓷品、首饰、领带及丝巾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店是独一无二的礼品店。全球第一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店于1910年成立,设于博物馆馆内。现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共16间精品店,各店平均面积为3000平方尺,在精品店发售的约85%的产品,乃是由博物馆制造和直接监察生产过程,并只在博物馆旗下的精品店方可购到。精品店产品超过两万种,由于对品质要求严格,部分货品更是限量发售,发售货品所得盈利乃用作资助博物馆的运作及服务经费。博物馆在19世纪首次制造复制品,当时博物馆的创办人委任一名巴黎的雕刻师复印馆内174幅欧洲名画的其中10幅,在展览时出售,当时这套复印名画的销售价分别是20美元(售给会员)及25美元(售给非会员)。博物馆以摄影形式复印艺术品始于1874年,自1906年开始所有的新藏品都会拍照留做记录,而其中大部分的摄影复印品均有推出发售。1877年,博物馆委任Tiffany&Co为其代理商,复制及出售Cypriot的作品,当时曾有数家博物馆购入整套复制品。

因为美术馆的定位是非盈利性的公益单位。艺术品的延伸和开发,是一种转换信息的手法,通过这种转换,把艺术嫁接到生活之中,让人们间接在这些带着艺术信息的工艺品中享受到乐趣。21世纪是个竞争的时代,当下的美术馆已经把竞争作为管理理念了,现在不仅仅是美术馆之间的竞争,这个竞争的理念还涵盖了竞争观众的时间、兴趣、精力与支持,竞争主题休闲事业、大众媒体、其他的非营利组织等。

目前国内的美术馆的管理营销理念也逐渐地形成和完善。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美术馆,已经有了两个分馆——时代玫瑰园分馆和东莞御花园分馆。广东美术馆与广州时代地产发展集团联手打造的“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既是广东美术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具体举措,也是广东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体制中尝试自身拓展的一个实验。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中国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价值,会得到其社会机制的保证,一些有学术水准的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美术馆终将出现。事实证明美术馆走进社区,体现了美术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普及化,这既是时代的需要,同时预示美术馆文化的转型。

(作者系广东美术馆对外传播部副主任)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流拍”频现 “当代艺术F4”市场信心飞流直下(图)
· 雕塑拍卖显山露水
· 美国美术馆和媒体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反应
· 当代艺术一落千丈 抽象艺术异军突起?
· 当代艺术陶瓷今后有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