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联考,到底考什么
据记者了解,美术联考的考题和评卷老师都是从各个省的试题资料库和专家库中随机挑选的。从出发点来说,这确实是为了增加考试的透明度,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但是,联考真正实施起来,却出现了不少的“不得已”。
今年,全国各省美术联考的考题大致分为写生、对照片(图片)再创作、默写3种形式。这其中,大家对于默写这种考查方式的讨论最为激烈。
正方观点:默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可否认,作为全省范围内的考试,默写更适合大范围的考试,便于管理与操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厚明指出,中国绘画中就有默写这一说,临摹分对临、背临、意临。默写就相当于传统临摹中的背临,背着画,靠着记忆把形象画出来。他认为,中国绘画虽然也有写生的传统,但临摹、默写还是占主导地位。从中国画艺术人才的培养角度看,默写是很有必要的。
反方观点一:默写无法考查学生真实水平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于默写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联考作为美术类专业考试,是为了能选拔优秀的考生,是对其绘画基础能力的测试,素描、速写、色彩3门课用默写的方式来测评,学生失去了对鲜活形象的捕捉能力和对画面的组织能力。有考生就抱怨说,联考比较注重“塑造”,整体关系会关注得少一些,并没有办法测试出一个美术生对绘画对象的真实体会和感受。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承昊:
联考在江苏省进行了10多年,从开始的不习惯到习惯。最大的不习惯是考题的内容,从写生过渡到素描样本、色彩默写。默写扼杀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面对事物绘画的能力。以前老师都会要求要培养学生正确、整体地观察对象的方法,现在用默写的方法去考,很难考察出学生是否有这种能力。现在有很多的培训班,买专门的写生、默写类指导书籍,照着去背,从构图到色彩,画得都差不多。甚至一看就可以看出是哪个培训班带出来的。背画背构图这样的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没有扎实的基础,进校后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反方观点二:学生进入大学后需“回炉再造”
不少专家都指出,近几年来,通过美术联考考进学校的学生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绘画功力都不具备,与高校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甚至需要“从头学起”。
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浩:
目前的联考就是出一个默写题,大家都来画。题目很死,基本丧失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更有甚者,相应的培训机构会钻空子。比如联考画老人,默写,平时有些培训机构就画一幅画让学生背下来,反复揣摩考题,学2个月……这样的考试模式可以说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的目的。一场考试下来,考生几十、上百个人,画出来完全一模一样,且说不定还能拿个高分。相反,有些从小学开始画画的考生,可能还拿不了太高分,这也是不公平。目前,我们美术学院招进来的学生,百分之七八十,都要让他忘掉以前学的东西,重新开始学!
反方观点三:默写作为临时措施早该改革
每年,美术联考每省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数以万计。如此庞大的数字使得考试组织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默写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应急”办法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蒋跃:
素描原本是考查学生对对象的造型能力,是一种非常鲜活的准确的形象捕捉能力,包括要表现对象的性格、特征、神态等等。现在的学生,通过大量的临照片、临范本,形成了固定化、概念化的形象模式。每次考场上看到的试卷都是大鼻子、厚嘴唇的模式化人物,这样就失去了素描本质对生活现象观察、挖掘和表现的能力。色彩有它的成因、显现、画面的组织,最后才是色彩的表现,不同的光色下色彩都会有变化,用默写的方式考色彩,把对色彩的观察过程都忽略了。用默写来替代写生,考的不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而是记忆能力,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这样,显然会出现很多副作用。比如,学生进学校后,只会画头像、色彩静物,不会画风景,不会画全身的人物动态,更不会创作。长此以往,是美术事业的缺失,会对整个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带来隐患。
第一,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不能判断,选拔进来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第二,就算选拔进来,也只是考卷的优秀,不能证明这个学生有真实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是有遗憾的,这样的结果会贻害几十年,是会影响美术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
这两门课用默写的方式来考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因为考生人数太多,为减轻考试的技术负担来进行的。当时只是临时措施,很多年来却一直沿袭这种方法,现在应该要猛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