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9日正式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四个专业没有出现在方案中,由此正式告别“艺考”行列。
联想到此前教育部要求提高艺术类招生中的非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近期关于艺考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普遍被认为是教育部门“收紧”艺考政策、为艺考热降温的信号。
艺考热已经持续十年之久,每年艺考期间,考生往往要在多个艺术院校之间赶场,费钱费时费力。不过,从媒体报道来看,艺考大军中除了部分考生的确是出于对艺术的兴趣外,多数存在投机心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很多考生将此作为高考的捷径。在升学率的诱惑下,一些学校也会动员成绩不好的学生走艺考路,甚至组建艺考班。
然而,功利目的下的艺考热,其弊端显而易见:一些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不断扩招,不仅生源质量下降,严重的供大于求直接导致“艺考很热,就业很难”;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膨胀,艺考的录取率已经低于普通文理高考录取率,多数考生沦为“炮灰”。以山东为例,因报考人数的逆势增长,2012年高招文理本科录取率便“反超”艺术类,所谓的艺考捷径其实已经不复存在。
教育部及山东省此次收紧艺考政策,可以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的艺考热,减少考生盲目报考的冲动。不过,从长远来看,给艺考热降温,不能仅靠减少招生专业、提高文化课成绩这样的方式。毕竟,只要如学者所说的“学历军备竞赛”的格局不变、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状不改,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眼里,艺考仍然具有给高考增加“命中率”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不难想见,很多考生依然会将艺考作为谋求更好大学的敲门砖。
从这个意义上说,给艺考降温,除了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更为关键的是要给其背后的学历崇拜降温,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考生在高考前进行“分流”,而这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畅通社会上升通道等作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