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关于溥心畬“不清晰”的艺术研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29 11:47:59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杭春晓:欢迎收看雅昌讲堂,这次讲最近正在做的展览,溥心畬。这个展览由我和洪亮馆长一起进行策划,筹备了一年多。展览25号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整个分为两层。我跟洪亮在做这个展览的共同过程中是源于早在两年前我们一次小的聊天。

吴洪亮:是一个研讨会上中间休息的茶歇。

杭春晓:因为洪亮馆长一直在做的是一个关于二十世纪的系列的连续性展览,我们提到了二十世纪有一个人是不能回避,但在我们所有公共话语中和我们的经验中这是一个很模糊的,并不清晰的人,我们一致的意见就是溥心畬。在我们没有做这个展览之前,你对溥心畬的看法是怎样的?

吴洪亮:我在写这本书的一篇文章时,说溥心畬可能是八十年代以前,几乎在大陆的视野中是一个回避的话题,或者说是不可以谈的。而在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我们会发现当中国的艺术市场启动的时候,溥心畬变成了市场上的常客,而是博物馆和学术平台上的稀客。所以当我们看到更多的资讯,比如渡海三家描述的时候,发现张大千是天天在提起的人物,而溥心畬这么在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好像已经被漠视,或者说又被这个时代的浪潮所隐没的这样一个人物,这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当我们看到他的作品,确实给我的感受像安迟先生所说,差异极大,有的作品能让你激动不已,有的作品又实在是无话可说,像春晓兄刚才谈的“模糊的人”也是我好奇的一部分。

杭春晓:整个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每段历史在二十世纪的转换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有一段话语显现的人,在后面因为后一段历史的其他原因,后一段历史又重心转向了别的,他被遗忘、被遮蔽。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有一些原因,我们需要重新面对这种遮蔽的时候,整个二十世纪的美术史研究都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陶冷月也是这样,陶冷月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时已经作为一个小学老师,而且在整个公共话语平台系统上他已经被遗忘了。这个时候有学界的人,像以朗老师为代表的,开始发现陶冷月。发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的问题中,陶冷月所具有的特殊性。对于这个特殊性的学术研究的激活,陶冷月这个人物逐渐的又重新浮出水面。

我想溥心畬也有些类似,但是溥心畬比陶冷月还有一个,溥心畬他还在台湾。当我们今天重新面对溥心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台湾有大量的表述,但是按道理来说,一般来讲在大陆,溥心畬被遮蔽可以是政治原因,可以是他的身份原因,也可以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想得通的原因,他不在场。但是他在台湾的研究也没有被展开。所以我们要仔细爬说溥心畬,会发现在台湾对于溥心畬的关注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最主体的类型是他的门生,做了大量的带有感怀式的、抒情性的,回忆。这种回忆中迷绕着很多神话,为了这种神话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关于他身份的争论、学历等等。这个我们马上可以聊,也可以聊一聊他的学历问题。还有一类少数作为研究的,能够称之为一个比较研究性的,我们发现很少。除了张泉毅先生做过一些传统风格史的划分性研究,还有一位是不为人知的竺清华先生,他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做过一个39年的一本溥心畬画册,根据这本溥心畬画册,作出了一个溥心畬的绘画资源的来源问题,比如说他到底学习了宋人还是经过明人来学习宋人,这是竺清华的研究。相对而言只有这么两个可以进入到艺术史研究范畴的,其他还有很多像王嘉诚先生等等这样传记性的,都构成了一个并不是很严谨的表述,并不是很严谨的表述就使得溥心畬本身在很多问题上就出现没有被梳理清楚。即使在台湾,他在场的状态下,他的学生很多人都在场的情况下,溥心畬也是被包裹着一个神秘的话语。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