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4.23%的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去看美术展览和文艺演出,偶尔去的占70.35%,基本没有去的占25.29%。近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广州市少年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市幼儿艺术素养教育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有超过8成的家长赞成幼儿学艺术,然而,会经常带孩子去看美术展览和文艺演出的家长却只有4.23%。当前,社会上对于少儿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
84.8%的家长赞成幼儿学艺术
据介绍,本次调查主要在广州地区的幼儿园中展开,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两部分,共有越秀、海珠、天河等7个区的21所公办及民办幼儿园参与。
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家长中,对艺术“很有兴趣”的仅占25.04%,感觉“一般”的占68.55%,“不太感兴趣”的占6.4%。但赞同“在幼儿阶段对孩子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家长则有84.8%,对此持反对态度的只有3.59%。
对于孩子参加艺术类课程学习的态度,约八成家长表示“有兴趣就学”。其中,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陶冶孩子的性情”等的家长均超八成。而“希望将来孩子有机会走艺术专业之路”“使孩子有特长,在升学时获得加分”的家长只占13.57%和12.85%。
“三大绊脚石”阻碍家长孩子看画展
对于孩子所在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有64.61%的家长表示“满意”,表示“一般”的仅占33.97%,“不满意”的占1.42%。
虽然满意者占大多数,但还是有47.59%的家长不满足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而利用周末将孩子送到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如少年宫等)学习艺术类课程。其中,在培训机构接受绘画教育的最多占47.53%,其次是舞蹈占41.21%,乐器弹奏、书法和语言艺术(主持)则分别占17.83%、17.17%、15.89%。
至于艺术教育培训的花费方面,每学期花2000元以上的占13.47%,1500元至2000元的占14.96%,1000元至1500元的占28.19%,500元至1000元的占43.38%。
但令人深思的是,在如此高投入下,却仅有4.23%的家长会经常带孩子去看美术展览和文艺演出,基本没有去的占了25.29%。其中演出票价过高、没时间陪同、出行不方便是阻碍家长和孩子们参加文艺活动的“三大绊脚石”。
八成幼师认为教材不权威
本次调查的对象分家长和教师两个部分。在参与调研的幼师群体中,85.5%都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培训。
几乎所有受访的幼师都认为,对幼儿有目标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是必要的,86.67%的幼师认为所在幼儿园对幼儿艺术教育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而课时分配方面,幼儿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应占总课时的1/3左右。除了单纯的上课,九成以上幼儿园还会通过节日纪念活动、艺术节表演、画展等手段,将艺术素养教育寓于活动之中。
此外,目前幼儿园艺术类教育课程全部使用专用教材的占58.3%,部分使用的占37.65%,使用自编教材的占4.05%。不过,也有八成幼师认为,虽然目前幼儿艺术素养教材不少,但缺乏权威性。
少儿艺术教育存在两大误区
专家认为,当前,少儿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两大误区。
一个误区是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视作“差生”的代名词。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介绍,上戏上海生源占比高峰期达到30%,近年来有所下降,如今仅占比15%,而表演类专业甚至不足10%。黄昌勇分析,这其中固然有近年来上海生源总体减少的因素,但也和社会评价体系、家长教育观念等密不可分。近年来,一些家长、考生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类。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上海有许多家长从小让孩子学音乐、学舞蹈,但一旦发现孩子文化课不错、或是到了升学年级,就会令孩子中断甚至放弃艺术训练;在填报志愿时,文化课好的学生和家长往往不愿意考虑艺术类院校。其实,这是艺术人才培养的一种误读。一位艺术大师的成长,不仅是靠表演功底,更要靠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基础正是优秀的学业成绩。
此外,目前,少儿艺术教育中还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甚至有的幼师走进以为掌握了一些艺术技能就是提高了艺术素养的误区。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主任王健平认为,拥有艺术技能,未必懂得艺术欣赏,艺术素养并非艺术技能的累加。曾经有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青年失足的案例,说明艺术知识、技巧、能力的积累未必就能导向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未必会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王健平认为,艺术素养是一个综合而立体多维的存在,但现有的培养方式大多以解构的分散状态存在。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别缺乏以全面艺术启蒙和体验为重点的艺术素养培养教育体系。王健平认为,幼儿期应更多地以艺术综合活动教育为主,不仅要培养艺术表演者,更要以培养艺术欣赏者为目标,发挥综合效应,借此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