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南艺院长朱添寿:希望进一步与中国院校合作办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25 11:11:08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简称“南艺”)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自1938年创立以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培养了大批卓越的画家、表演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杰出校友。2013年恰逢南艺建校75周年,现任院长朱添寿先生接受了记者专访,详尽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学生就业等问题。记者: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南洋艺术学院的发展历史?朱添寿:说到南洋艺术学院,要先谈新加坡的历史。193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在清末时已经有很多人来到新加坡,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华南一带的人。坦白地说这些先辈基本上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最主要的是谋生。随之带来的是两样东西,宗教和办学。

1819年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以英式教育为主,对华族的教育没有太多扶植,更不用说艺术教育了。南艺的第一任校长是林学大,但是南艺的创始人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福建集美地区的一批校友。他们想到新加坡恰好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 于是于1938年成立了南艺。二战时期,学校办学稍微停了几年,那时候来了孙中山、徐悲鸿、郁达夫等很多有学问的人。二战以后,新加坡的文风才兴起。到了9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所以成立了新闻及艺术部,后来又有了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新加坡国家文化局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局等。那时候新加坡的“文艺复兴”才开始启动。90年代我在新加坡国家园林局工作,1996年艺术理事会成立后,我过去担任第二任理事长,作为艺术理事会理事长负责新加坡政府整个艺术领域的政策。我刚过去就接到一个大任务,新加坡政府开始关注南艺和拉萨尔艺术学院(简称“Lasalle”)的发展。当时新加坡的副总理陈庆炎博士叫我和当时的常任秘书还有主席一起讨论,总体的想法是新加坡要提倡艺术,即创意产业。就在同一年南艺被新加坡政府认可,允许其颁发大专文凭,这是一支很大的强心针,对老师、学生和社会都有很大影响。

记者:经历了75年风雨,可否谈谈南艺最大的特色?

朱添寿:南艺的特点第一是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第二是与时并进。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出来后,百废待兴。70年代南艺因为有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就有了实用美术中的设计、广告这一类科目,到了80年代又有了服装系和音乐系,进步到90年代就有了多媒体专业,千禧年以后又增加了艺术管理专业。这75年对南艺来说并不简单,从1个科系,14个学生,5、6个教师发展到今天8个科系,20多个专业,250多个教职员工和2500多个学生。南艺作为一个学院,始终是在与时并进,整个科系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应变的,这种精神很重要。如今,南艺可以说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记者:为什么说南艺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朱添寿:我说的十字路口是指竞争。我们很相信自由市场和自由竞争,现在不仅有专科院校也有外国学校来竞争。但我有时候觉得这种东西不一定要竞争,这不是商业运作而是教育。虽然目前新加坡还是以传统贸易为主的社会,纯艺术行业很少,但长远地看下去,以后制造业都会转去其它东南亚国家。其它大学搞科研,走主流方向,只有我们是搞艺术的院校,我们虽然是私人学校,但我们是整个新加坡教育版图中很重要的一块,应当是民办官助。新加坡地理尺度那么小,我们要比人家更辛苦,更快两步。所以南艺也是一样的,要尽快决定接下来该怎么走。现有的8个系是不是要同时发展下去,是不是可以着重推出我们更有优势的系。当然做这个决定也不简单,要多收集资讯,明年我们会做出决定, 转型转业总有一批人要做出牺牲。

记者:那么您认为对目前的南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朱添寿:我认为是思维的转变。我跟同事讲,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多元化才是艺术,但这话不单单是对搞艺术的,搞什么都一样。我本身是读生物的,世界上这么多物种,为什么会有有性生殖,就是要基因突变。生命就是要变,要多元的元素,让适者生存。艺术更是要这样。再加上我们是在东南亚,本身就有很丰富的艺术元素,各种宗教都在这里融合,所以应该尽量应用我们的地域特点。我来了南艺以后,主要的学生来源地就是新加坡本地、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多年来我们得到政府资助,可以颁发专科文凭。新加坡政府为了控制文凭质量和毕业生人数,所以南艺不能颁发自己的本科文凭,但可以和外国大学合作颁发本科文凭。所以,会有美国专业人员来验证我们的整个管理系统和硬件设施、人事、财务,再看你的学科、教材、老师资历等。全部得到认可后,才允许学校的三年专科教育等于该大学的两年本科,另一年本科教育在南艺由该学校的老师授课完成。我们从90年代中期和国外大学开始了这个合作模式,合作伙伴的水准也在逐步提高。

记者:南艺和中国有这种合作模式吗?

朱添寿:我来了十年,谈了十年,可惜还没有建立这种合作模式。南艺是中西并蓄,双语双文化。比如说音乐系,有西方音乐也有中国音乐,但老外没法教中文。他们能来认证你的教学法,但是不能具体认证你怎么弹中式乐器。我们的西乐学生可以去英国进修七个星期,拿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文凭。而中央音乐学院让我们的七个中乐学生去进修七个星期,却并没有这个文凭。整个中国市场真的太大了,所以我们很希望跟中国的合作能够走出这一步,继续深入。

记者:在南艺就读的中国学生表现如何?

朱添寿:为了南艺的特色,我们开始利用地域关系,逐渐调低比例,减少中国大陆的学生,提高东南亚学生比例,如印尼、南印度等,明年开始我们会从菲律宾和泰国招生。目前新加坡学生的比例是55%到58%,印尼17%到18%,中国15%,印度5%,剩下的7%到8%是其它国家的学生。我们会去中国招生,但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中国学生进来后有条件,除了有正常的艺术考试以外,还要参加内部的英文考试,一共只有三次机会。总之,中国学生表现还是比较平稳。

记者:您刚刚提到艺术专业在目前的新加坡社会还不是主流,那么南艺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特别是南艺的中国学生的就业问题。

朱添寿:世界上出名的人,靠聪明是其次,基本功不好,以后发展是不可能好的。南艺的毕业生受到公众认可的是基本功特别棒。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南艺会把学生的技巧打稳,因为有这个基础在,出去他们可以做很多工作。很多时候创意是骗人的,有了基本功才行。三年时间有限,怎么样在做好基本功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开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太过于注重基本功也也不好,那就成了工匠,而不是大师。中国学生毕业后有回去中国发展的,也有很多学生在这里做兼职,有的教课一个月可以赚到四、五千块。新加坡有四百多间中小学,基本上都会有华乐团和乐队。学校校长如果很有兴趣,要去拿奖,他会请吹拉弹打的老师来教。很多学生都可以去那边教,很有用武之地。戏剧系、舞蹈系的学生,有的去做模特,有的去做销售,有的去做司仪,钢琴系的很多在乐团里伴奏。南艺学生的出路没有问题,只是艺术界很多人是自由职业者,并不拿固定薪水,这是艺术界的常态。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回到中国后都做得不错,至少在外面以他们所学找一份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也常常对他们说,不一定要立刻着急专升本,可以先去外面三五年回来再看看要不要继续读下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