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网帖引发众多人关注,其中“中国95%的‘画画班’都在摧残儿童”的说法让那些望子成龙,特别是希望孩子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的家长们更是关注起这个问题。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到底情况如何,真的像帖子所说的那样,大家都中招了吗?
少儿美术教育高度模式化
网帖中提到,曾经有一个相关的调查:几乎95%以上的“美术班”都在“教”孩子怎样照着一个东西“学”画,不管这个孩子是3岁、4岁还是7岁、8岁,高度模式化的“简笔画”、“儿童画”等大为流行,甚至推行“考级”。比如让30个孩子同时画一幅老师已经画好的向日葵,还把画得最像示范画的作品评为好的,所以,30个孩子都努力使自己要画得与示范画一样,最后是一堂课下来,大家画得全部一样,而30个孩子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感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又丢到哪里去了呢?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丢失着自己的个性,关闭了本来明亮的眼睛、敏锐的洞察力、有奇妙创想的心和“最自由最美丽的幻想……”。发帖人表示,这样的“学”就不如不学,是在“摧残”孩子,把他们装进口袋,成了统一牌的方便面。
真实的情况真的如此吗?曾经从事过少儿美术教育工作的壹畵实验艺术创立者孟瑞洁,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友所说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真实的,“所谓的美术教育者误导家长传递所画之物‘像’的概念,殊不知在艺术这事儿上,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孟瑞洁表示。
而在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少儿艺委会主任宋亚平看来,现实中的情况确实很严重,“破坏孩子天然的想象力那就是在犯罪。”
体现的其实是成人的虚荣心
“这种模式化由来已久,家长总喜欢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实际上这是个误区。这里面有太多功利的东西,现在社会上的各种评奖其实满足的都是大人的虚荣心。”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陕西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靳长安很痛心,他说,每个孩子都有绘画天分,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不强,色彩和图案就是他们内心最好的表达,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却在毁孩子。
“错误的美术教育限制和制约儿童本能探索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比如一个‘O’,若教育者告诉孩子这是零,那么孩子失去的是把‘O’当做眼睛、铃铛乃至世界的机会。”和靳长安一样,孟瑞洁觉得这样的后果就是在扼杀天才。21世纪的儿童画呈多元化的趋势,更多的反映的是孩子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既表达他们的观察,又表达他们的情感,充满情感之美、创作之美。美的定义在延伸,在丰富,在变化……将儿童绘画的美定格在某种标准的规范之中,就等同于把教师自己定格在牢笼之中。定格在牢笼之中的教师,还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吗?
给孩子一个朋友而不是老师
“我们一再呼吁,美术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不主张展览和评价,坚决反对各种考级,考级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画一个东西让孩子照着画的老师是最差的老师。”靳长安说,很多家长都是掏着钱在毁孩子。
“其实,让孩子体验画画的快乐远比要求孩子怎样画得好重要得多。包办代替只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胆怯和依赖,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独立自由的性格。老师教学中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和情况进行差异性引导,技巧性教授和指导是第二位的。”靳长安说。
因为从事过少儿美术教育的工作,孟瑞洁体味更深,她希望:“儿童画的意义并不在于操作技巧,而在于它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一个窗口和最佳通道。精灵古怪的材料和稚嫩出位的造型,孩子大胆、实践、坚持、协作,在材料与幻想,环境与力量的撞接中,他们足以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