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策展与当代艺术”第二届央美研究生论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13 15:42:20 | 文章来源: cafa

2013年11月7日晚上六点半,第二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论坛系列讲座第一场《策展与当代艺术》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举行,主讲人王春辰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批评家,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王春辰首先强调了展览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一位艺术家在今天要想被别人所知,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展览是一个最佳的机会,可以说展览是当下艺术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王春辰甚至认为,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为了展览。什么是展览?为什么要举办展览?展览的呈现方式如何构成了一系列的理论?王春辰通过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及其他艺术机构多次策划展览,逐渐有了一些认识。在接下来的讲座中,王春辰并没有从策展的历史、策展的时代、策展的研究、策展的模式等方面,讲解枯燥的书面知识,更多的是从他策展的经历出发,结合例子来讲述一个展览涉及的方方面面。另外,王春辰也阐述了他眼中的“当代艺术”,给到场的艺术家提供了很多启示。

王春辰例举了很多他参与策划的展览,其中重点提到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与策展的三个大型展览:2011年的“首届CAFAM泛主题展: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和实验”;2012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和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变位”。王春辰从展览的主题确定、组织与策展团队、参展艺术家、开幕式、展览的结构框架、公共教育活动(对话、讲座、论坛)、印刷品与出版物(画册、议论集)等方面,详细说明了整个展览需要设置的各项内容,以及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措施。

王春辰认为任何展览都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去解决问题,是试图回答问题,但是这个回答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展览的主题最好是通俗易懂,同时有联想性,不一定很明确,类似于“超有机”这样的概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好的展览就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即便是艺术家的个展也可以梳理出脉络来,这就需要艺术家留意收集平时的生活点滴,如日记、情书和创作笔记等,个展可以不同角度来丰富艺术家的感知和内心世界。方力均近年来,在各大高校的文献展就是一个方式。对此,王春辰强调艺术家要做有心人,尽量把与创作有关的一切资料(照片、笔记、画册等)都保存好。

在王春辰看来,我们要打破作品、艺术品和艺术划等号的概念,应该退回到最原始和本初的位置,就是把除了人以外的事情都看成“物”,那么理解就变得容易了。也许有人说你的作品不是艺术品,你也不用太在意,当它被放置到展厅中时,它自然就是艺术品。如博伊斯展览上,很多资料不是作品而是与博伊斯生活相关的一些资料,像出版物、海报和小卡片等,博伊斯都签了名,因此这些资料都可以归结到博伊斯的艺术系统里面。还有一位艺术家毛同强,他收集了很多镰刀、斧头和地契,这些都是日常的物品,毛同强把这些东西归拢一起后,呈现出一种思维的方法,当这些东西放置到美术馆中,大家都会认为是跟艺术有关的对象。所以王春辰认为,大家不用太在意所谓的艺术与否,当它进入一种展览模式的情境之中,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如果大家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尝试。

王春辰进一步指出,很多艺术家是在做展览的过程中成长的,每次办展都能发现不同的问题并且改进;通过跟不同的美术馆、画廊以及不同评论家接触,能够学习到很多新的艺术语言。王春辰认为艺术家也可以自己创造展示的空间,这就是今天的艺术方式。在王春辰看来,艺术就是智慧,他列举了很多他认为智慧的艺术家,如徐冰、展望、夏小万、何云昌等,并简单介绍了和阐释他们的作品深层意义。

讲座的最后,王春辰总结说,展览让他获取了观看艺术的新方式,艺术推动展览,展览也推动艺术。在提问环节,对于观众有关当代艺术的提问,王春辰用了三个精辟的词来概括,一是思考的方式;二是物品;三是结果的呈现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对象,但这个结果的呈现过程需要艺术家的智慧。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