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美术学院院长马丁·科特林教授(Martin Koettering)不久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汉堡美术学院的教育以及时下艺术发展的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马丁·科特林教授早年在德国和英国学习美学和视觉艺术,随后在德国多家艺术机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自2002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院长,致力于学院的发展和壮大,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院长。历史悠久的汉堡美术学院是德国知名的艺术院校之一,它专业设置广泛,1767年首次以职业学校的形式由爱国社团创办,于1955年正式更名为汉堡美术学院。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通过与艺术界的广泛交流合作、辩论探讨,对社会当下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著名前卫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曾是该校的客座教授,而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曾在那里研修。
记者:能否先请你介绍一下,贵校的学科分类如何划分?有何特色?
Koettering:当然可以。汉堡美术学院并没有将造型艺术明确地划分为几个专业或者几个传统学科,而是设立了八个课程重点: 绘画/制图、雕塑、媒体学、舞台布景、印刷/图形/摄影、电影、设计以及艺术理论和艺术史。所有专业都向学生敞开,我们将选择权交给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组合课程。比如为了实现某个想法,今天想画油画、明天想拍录像,这都有可能。所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被编进某个院系,而是让学科为作品服务。学院这种多学科课程结构有利于让学生有能力发现新的课题并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而在相应的学科领域,如油画、雕塑、新媒体、设计等等,我们也都配备了专门的导师,他们都是造型艺术大师。
记者:也就是说在毕业的时候,学生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
Koettering:是的,没有专业。他们就是美术毕业生。事实上,我们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创意和想法。然后基于这个创意,学生自己去周围寻找合适的表达媒介。在大学学习中,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不断地有新的想法,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会更好。用完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创造新的理念,为达到这个目的,艺术院校不仅仅要做美学方面的教育,同时我们必须要允许实验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我们希望能够让实验和美学教育互相激励,同时让工作室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效益最大化。这也意味着学校必须要持续地改进我们的艺术教育,也要不断地交流艺术方面的发展。
记者:学生需要参加什么基础训练课吗? 比如有没有写生课程?
Koettering:他们需要参加一些基础训练课来学习如何表达个人观点,但不是参加某个专业学科的基础训练。我们也有写生课,但这不是必修的。即使是在写生课上,学生也不必根据模特儿的样子写实地表现。
记者: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Koettering:我们要去回忆包豪斯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想法,关于大学艺术发展过程的想法。首先,艺术变成与社会有关系的学科,承担了社会的使命。其二,包豪斯取消了应用和纯粹艺术之间的差别。这个边界是非常流动的,是一个以艺术发展为目标的概念,在这个情况下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包豪斯同时相对化了这种经典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对包豪斯而言,教师基本上像是精神上的导师,在具体的题目层面进行指导。包豪斯学校教育理念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更加松动,追求的是形式和材料的创新,不是一种单向狭隘的作为画家、雕塑师、设计师、建筑师的培训,它只是跨学科的方法。第四,艺术家作为自然天才的观点,最后变成了包豪斯的想法。包豪斯这些艺术理论文本,提出了将艺术家作为一种有方法、有目的的创新个体的情景,他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思考,并且加以评估;与此同时,艺术家也是一个科学家,艺术的实践和理论是合二为一的,而且是同这些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相长的。
记者:那你认为艺术家是可以被“教育”出来的吗?
Koettering:学生可以被当做一个艺术家来培养,但却不能被“教”。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懈奋斗,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事实上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在美术学院度过的那几年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艺术上的学习却是一个一生的事业。或者更确切地说,不能说是艺术上的“学习”,而是一种“发展”。
记者:能够解释一下“学习”和“发展”的区别吗?
Koettering:“学习”的前提是你知道有一个特定的结论,比如说2+2=4,然后想办法去达到它。然而艺术没有结论,它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记者:在当今国际资本大流动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如何才能避免商业化,从而形成一股批判的力量?
Koettering: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谨防商业化侵袭校园。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搞艺术,而不是跌入生意经。
记者:但具体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呢?因为学生也需要谋生。
Koettering:学生可以从政府,或者学校等机构获得资助,来租房子,维持稳定的日常生活,以便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在完成学业后,他们可以去和商业打交道。但只要他们还是一个在读学生,那就必须专注于艺术本身,而非商业。
记者:20世纪以来传统绘画技巧和艺术观念几乎被先锋艺术、观念艺术所取代。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Koettering:时代发展的脚步无法阻挡,而艺术家所反映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如果你无法在现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找到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手法,那就去尝试新的形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艺术形式本身有高低等级之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媒介同样重要。
记者:也就是说传统的绘画技巧和“现代性”是兼容的?
Koettering:是的,当然兼容。其实无论是采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好,新兴的艺术媒介也罢,这个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运用,表达出了什么,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形式不是问题。记者:在你看来,当今德国以及中国的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Koettering:其实我倒是觉得,有一个最大的挑战由来已久,现在仍然存在,今后也依然会有。那就是艺术如何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如何来表现生活。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记者:贵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有多少比例的学生依然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
Koettering:就我所知,我校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找到工作。因为在校期间,他们接受的训练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创意,并且学会实现这个创意。那么在工作以后,他们也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商人。具体有多少比例的学生从事艺术工作不好说,因为采用什么衡量标准是一个问题。但从广义上讲,我们所有的毕业生都是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