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周春芽:“艺术长沙”文化意义大于学术成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14 09:41:59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周春芽

  导言:随着“艺术长沙”的临近,周春芽即将向大众正式展出的新作《园林系列》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画面中,紫色成为他这一阶段的主色调。他告诉记者,在他女儿出生时,他主要用褐色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女儿叫“褐褐”,而现在,他第二个孩子的名字里将带有“紫”字。在周春芽的工作室的创作台上,摆满了他为创作《园林系列》而拍摄的照片和草图,还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古代名家图册。

  “创作系列的演变,随生活经历而变化”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正是周春芽艺术创作路程的描绘。雅昌艺术网通过对周春芽的专访,近距离了解作为“艺术长沙”参展艺术家之一的他是如何解读“艺术长沙”,如何剖析自己的创作思想,对于艺术收藏,他有怎样的心得。

  “艺术长沙”,把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组合起来

  记者:本届“艺术长沙”的展览地点选在长沙市博物馆,您认为当代艺术在博物馆中应该如何交辉相映?

  周春芽:我觉得,跟博物馆的关系不是特别大,只是选择了一个展览的地方而已。一方面,当代美术馆做当代艺术展览,感觉博物馆主要展示传统的艺术品为主,但同时,湖南省博物馆连做了三届“艺术长沙”,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毕竟博物馆来的观众比较多,艺术展览需要与观众沟通,艺术应该与社会结合,湖南省博物馆让我非常敬佩。他们在做传统展览的同时,还兼顾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新文化的推动。因为今年湖南省美术馆正在装修,所以这一届“艺术长沙”放在长沙市博物馆展出。长沙市博物馆的展厅很有历史感。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这两个博物馆的领导非常有远见,对艺术、文化有推动意识,“艺术长沙”不仅仅是艺术圈的事,它跟这个城市甚至跟整个国家都有互动作用,我觉得 “艺术长沙”最得力、最受益的应该是这个城市的老百姓。

  记者:您觉得今年的“艺术长沙”和往届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周春芽:除了第二届我没有参加,第一届、第三届我都去了,总体来讲,“艺术长沙”是一个小型的群展,不是个展,也不是大型的群展。因为展览的条件场地的改变,今年的参展艺术家共四位,是个性突出、非常有意思的四位艺术家群展,整体而言,“艺术长沙”与其他展览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小型的群展。

  谭国斌选择的艺术家是有特点的,比如上一届,围绕张晓刚和他的一些学生进行展览,主题性非常强,这次四位艺术家来自北京、上海、四川不同的地方,而且这四位艺术家在艺术圈的影响较大,在这个领域里都比较有意思。其他群展的模式大致为策展人定下主题,再找与该主题相关的艺术家,但“艺术长沙”首先确定艺术家在艺术界的地位、其艺术个性及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把已经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组合起来的展览。所以,“艺术长沙”的方式不一样,虽然人少,但是产生的效果会大,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其影响力。“艺术长沙”每一次的举办,中国很多地方的不同人群都会来,每次都搞得非常盛大,已经超越了一个学术性展览的范畴。

  记者:而策展人由博物馆馆长陈建明担任,您对本次的策展方式有何评价呢?

  周春芽:我非常敬佩谭国斌,也敬佩陈馆长,坚持了这么久,他们在中国首都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点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前三届特别是前两届,谭国斌作为一位私人收藏家、私人美术馆的馆长,独立策划及承办“艺术长沙”,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不多,非常难得。据说,这一届政府花费了一些经费支持,我觉得,“艺术长沙”整体的文化意义大于展览本身产生的学术成果。

  记者:每届的“艺术长沙”都引起艺术界的关注,那么您如何看“艺术长沙”的学术价值?

  周春芽:跟很多展览不一样的是,参加“艺术长沙”的艺术家本身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把这几个人加起来做一个展览,跟一个预先有展览主题的展览不一样,他的主题应该是“艺术长沙”不是说有一个另外的好像一个说法,跟其他展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记者:这些艺术家本身具有一定的名气,他们的学术性也已得到业界的认可,这样的展览方式算不算是锦上添花的一种方式?

  周春芽:是这样的,在艺术圈里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这个展览更多的是艺术与城市、社会发生互动,这是最重要的。在长沙也有很多学术性的展览,但大多是艺术家自己在玩儿,即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前卫性与社会可以完全没有关系,但“艺术长沙”的定位是“艺术长沙”,应该跟社会,观众发生联系,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而且在中国需要艺术往前走,让更多的老百姓素质提高,他的欣赏艺术的范围更广,这需要艺术跟社会、老百姓结合,将来所有的前卫艺术家都是在儿童中成长的。

  艺术演变,伴随生活经历而变化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为即将参加“艺术长沙”而创作的作品。

  周春芽:从去年开始,我围绕新题材“园林”进行创作。早前,我在上海做过一次“园林题材”新画的发布会,但基本上是内部观摩;后来在南京艺术学院亦举办过一次展览,主要目的是与学生交流;这次参加“艺术长沙”,算是“园林题材”比较公开地展示,及与社会、观众进行交流。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参展的作品与过去的系列相比有哪些重要变化?

  周春芽:主要的创作思路变化不大,只是题材有所变化,虽然以前画《桃花》《绿狗》,现在是《园林》,但表现方式差不多,只是针对不同的题材,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感情有一点变化,但是语言、表现手法不变。“园林题材”是一个新尝试,而且放在长沙也很有意思,“园林题材”放在南方比较好,从感觉上比较吻合。

  记者:您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从“山石”、“绿狗”、“桃花”到“豫园”几个系列的演变吗?

  周春芽:都是生活经历的变化,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包括他的文化跟生活方式都有关系。每个艺术家之所以喜欢画某个题材,肯定是做了很多铺垫,不是突然一下的改变,因为这很难,肯定跟平常的生活方式,了解的情况或者阅读的书、走过的路,抑或结交的朋友,都是有联系的。

  记者:以社会思潮为表现形式是这些年中国艺术最突出的特点,然而你从来不追赶潮流,但却又是在艺术思潮中的艺术家,这期间你是怎样把握自己的?

  周春芽:艺术家不是将军,不可能指挥千军万马,我们的力量非常小,只有一支笔,但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作用,有可能几千年以后还能起作用。对我来讲,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个性,虽然与其他艺术家的想法不一样,总体而言,我希望对社会是积极的态度,但是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我觉得把控就是真诚,你要想表达的东西要很真诚地去爱它,包括恨它,我不会用文字写出来,但会用艺术表达出来,有一些是直接的表达,有一些是间接的,这个不一样,人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记者:你曾经也推出过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在形态和手法上很独特,您是怎样看待雕塑和绘画语言的转化呢?

  周春芽:艺术没有分这么细,总体来讲,我还是把握在架上艺术的范畴,雕塑也是传统雕塑的概念,画也是油画,其实油画和雕塑都是传统媒体,跟新媒体可能不一样。我基本上还是把握在传统媒体的范畴之内,但观念应该是新的,所以这个转化不会太大,我没有拿摄像机来做艺术,现在很多艺术家可以用照相机、摄像机,或者装置、行为,现在艺术的范围越来越宽广,种类越来越多,但我还是把握在传统的范畴,因为我觉得在传统的范畴里思考很多东西,难度非常大,在传统油画布上思考人类理想、前途等,是很难的,因为工具给你带来局限,在很白的画布里表达很丰富的内容其实很难,但是做好了还是很有意思的。

  记者:在您看来,技法跟观念哪个更重要呢?

  周春芽:都重要,每个阶段不一样。某一阶段可能技法更重要,比如在大学读书时,技法很重要,首先要学会手艺,到了高年级或者毕业后,观念就变得很重要,如何表达这个东西,表达什么东西,变得很重要。

  记者:我看到你有很多传统中国画的画册,这些画册对您的创作有没有影响?

  周春芽:影响其实很大的,但是我不会去临摹它,我经常翻开看,了解古人在表现树、山的时候采取的是哪种方式,到现在很多都差不多,很多变化都不大,但是古人对色彩的理解不像当代人,有那么强烈的表达,但是很多东西是相关的。

  记者:这些影响会转化到您的画面上吗?

  周春芽:潜移默化的,但不是直接的。可能有点儿感觉,但是看不出来,看出来的是周春芽的艺术,不能看出龚贤的感觉,不能看出髡残的影子在里边,也不能看出八大山人的影响,看出来,就是在模仿传统。哪怕再好的艺术家,都不能模仿。

  艺术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当代艺术其实完成了这个转变,所以当代艺术是比较开放的——西方好的理念,好的语言方式,我们都能学到,同时我们又没有忘记中国传统的文化。

  记者:您在四川年轻艺术家群展《捌贰零玖》上首次以策展人身份亮相,您为什么会选择做策展人呢?

  周春芽:做策展人主要是为了支持年轻艺术家,因为我们也是一路走过来,年轻的时候很希望有人支持我们做展览。我觉得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社会的关系,我们去说服美术馆,他们会听我们的,刚好参展的四位艺术家都是我认为比较好的艺术家。当时还是限制在油画的范畴,但不是传统的油画,观念性比较强。

  记者:您平时跟年轻艺术家有接触?

  周春芽:我基本上都是跟年轻艺术家接触,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感觉很有活力。现在蓝顶年轻艺术家也很多,即使我们互相不见面,因为隔得比较近,相互间也比较了解。比如,我知道郭伟在画什么,别人也知道周老师在蓝顶,他也在画画,大概在画什么。大家在精神上有相互影响,偶尔大家聚一次或者一起吃顿饭、聊一下艺术。此外,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有点独特,喜欢聚落性,我不喜欢被放在一个陌生的小区里,我感觉一进蓝顶艺术中心,心里就很踏实,虽然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大家,但是我能闻到他们的气息,这个气息对艺术家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策展人、画廊主、收藏家等能够及时地与不同的人见面,其实也很有意思,艺术家的机会也多一些,特别是对年轻艺术家机会要多一些,他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氛围,这个力量很集中。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