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陈源初:中国的艺术与学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23 14:21:15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中国至今是否已确立起艺术研究或美术史论研究的主体地位,西方已经有了数百年的美术史、美术批评的学科建设,有强大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传统,艺术史论研究的内核。哲学家或思想家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史论研究、艺术批评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本身就是思想,或者说就是哲学,只不过在现代学术制度下,西方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越来越专属于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的领域,似乎只是间接地受惠于思想界和哲学界。由于国内外语境完全不同,这个问题需要区别对待。

中国艺术界和美术史论界有一种强烈的趋向:越来越倚重哲学或社会思想,来展开关于艺术问题的探讨。在跨学科成为响亮口号的形势下,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一趋向在国内的发展却是畸形的、不健康的。中国的情形,反映了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学科建设的亏欠,以及本学科专业文献匮乏的严重程度。正是这种亏欠,使得我们的艺术会议以邀请到哲学界、文学界或社会思想界的专家与会为幸,或者使得我们的艺术杂志以约请到哲学、文学理论或社会思想的稿件为荣;正是本学科专业文献的匮乏,才使得我们的美术史论或美术学研究生们还在囫囵吞枣地阅读哲学、文学理论和社会思想著作(不是说这类著作不需要读,而是说,这类著作的阅读不能代替对艺术史、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经典文献的研读)。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中国美术学学科缺乏自主和自律,它的学科规则似乎尚需哲学、文学或社会思想来颁布),以及我国美术学教育苍白无力的双重困境。

国内美术界似乎早已成了各种哲学和社会思想的演练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就不胫而走,“一个幽灵,一个尼采的幽灵不仅在欧洲游荡,而且跨越大洋在亚洲和古老的中国游荡,至今魂不守舍,在世纪长河里游荡。”在一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对尼采的毁誉也随着纷纭的战火和如火如荼的政治风云而几经沉浮。从欧洲第一个评说尼采思想的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到德国存在主义大师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尼采挚爱的女友露·莎乐美到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吉尔·德勒兹,都裹胁其中,难以自拔。

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给尼采的妹妹称:“尼采是他最喜爱和最崇拜的哲学家”,并为尼采档案馆捐款。

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骤然间引入大量哲学、社会思想和文化研究,势必削弱甚至瓦解艺术史论的学科基础。在后现代主义和视觉文化研究在近年呈泛滥之势之前,国内美术界就由于薄弱的学科基础而受到19世纪式的思辨美学,以及宏大的哲学思想的侵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对尼采毁誉有加,大起大落。在纳粹眼里,尼采是军国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眼里,尼采是个人至上主义者;在固守传统人的眼里,尼采是一个破坏者,他主张用锤子敲碎一切偶像和传统;在虔诚的宗教人士眼里,尼采是一个危险的离经叛道者;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者,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终结了。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