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书法高等教育要跨出“象牙塔”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15 10:14:02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沈括《梦溪笔谈》指出:“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足见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当下书法再现热潮,书法高等教育也迎来可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伴随各高校竞相开办书法教育专业,规模急剧扩张,却与书法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发生脱节甚至冲突。纯理论、伪理论以及形而下、低品质的教学方式,使书法高等教育缺乏生机、活力和方向。

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开创于上世纪60年代,时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先生以“为往圣继绝学”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受命于文化部,于1962年创建国内高校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次年完成招生,由陆维钊先生担任科主任,聘请沙孟海、朱家济、诸乐三、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先生组成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们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初创的书法专业明确制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方向和教学实施方案,时至今日仍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上最具价值的宝贵经验。

从初创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始终是以精英化教育的规模和状态进行着。本世纪初,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社会“书法热”的持续升温,高等书法教育在很多高等院校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开设书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共有120余所,涵盖了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个学历层次,其中不乏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师范类大学。

高等书法教育之热,却掩盖不了种种问题和欠缺。首先,由于学脉和学缘的不同,加上师资的差异,虽然都是以书法的名目招生,但各类高校培养的目标、方向、方法和成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其次,师范类院校从培养初、中等教育师资的需求出发,往往偏重从培养写字技能和书写规范的角度开展教学。另外,综合型大学大都以研究生培养为重心,依靠院校自身文、史、哲的学术结构和生源,培养书法文化的研究人才,而艺术院校则往往凭借院校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将重点放在创作型人才的培养上。综而观之,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是高等书法教学和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我们不禁担忧:这种理论与实践处于相对剥离状态的教学和研究,究竟对书法艺术的自身发展有多少推动作用呢?回答似乎是否定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不同程度理论或实践的跛脚,使当前高等书法教育对书法艺术本体发展的推动与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态势难以画上等号。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也引导实践的发展,两者互为作用,相互促进。从学理上讲,当下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式客观存在也并无不可,埋头于从实践到实践的创作也是一种选择,但是从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对两者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会使最终的结果打折扣。缺乏实践检验和明确价值取向的理论,多少会显得苍白;缺乏理论和文化修养支撑的实践又会有多少学术深度呢?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