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艺术院校大学生参展频繁 青年艺术被过度消费了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12 11:19:1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最近一段时间“青年艺术展”扎堆:正在举办的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继续前五届“新人特展”的模式,试图进一步强化其“青年秀场”的品牌;自称为“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的“青年艺术100”项目也将开幕,海选出的百余位中韩青年艺术家将共同参展。

今日美术馆已经举办8年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看起来姿态较低,据称今年报名作品已达7000多件……可以说,近两年来,青年艺术频频亮相、广受追捧似成蔓延之势。

一方面,通过展览活动等各种平台、以海选的形式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机会,争取话语权,值得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如何避免过度消费艺术青年的创作能力,保持其良好的创作心态,充分挖掘其创作潜力,提出更为长远的青年艺术扶持策略,更该引起不同层面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唯辛在博客中如此写到:“总体来看,现在的艺术学院大学生作品面貌多样,生动活泼。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作品虽很精致,技巧也不错,但对现实关怀的作品太少,独立思考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作品苍白无力。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西安美术学院彭德教授对当前艺术学院学生的看法:缺乏对当下的关怀,思想不敢冒险(大意)。”令他感慨的是,年轻艺术家们“从学校到学校,教材既不提倡独立思考,也缺乏真实的历史,普遍缺乏判断力”。作为评委,“矮子里拔大个,我还是按照主办方的要求评选出了一定数量的获奖者。”力推青年艺术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认为,虽然个别青年艺术家可能被过度消费,但一个展览邀请他,参不参加是他自己的选择。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各种展览,青年艺术家还没有到拒绝的时候,有机会参加就不错了。

年轻人的热情、徐唯辛们的感慨以及赵力们道出的现实反映着当下颇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市场主导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环境中,年轻人真正受到关注的机会少之又少,当下虽然各种大型展览层出不穷,虽然有国家层面的“青年美展”和各种大小不一的主题展览,但仍缺少针对年轻学子的低姿态的开放平台,许多毕业即失业的艺术生坚持艺术创作的最大理想常常是参加或举办一次展览;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问题以及很多展览主题固化、参展机会难得,年轻艺术家很容易形成模仿盲从、避免风险乃至揣度主办方意图的创作。所以,相对于思想上的冒险而言,能够参展才他们最期盼的。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一些人关于青年艺术被商业操作、把控的担心也就并非多余。

新时期学院教育培养出来的青年艺术家们的确存在底子不足、缺少社会关注以及独立思考等问题,这些需要在现实的磨砺和自我的修炼中不断改善,要想最终有所成就关键得靠自身的把握和努力。但对于整个艺术环境和未来发展而言,面对商业化的双刃剑,对青年艺术家的公益性扶持、避免市场炒作、形成学术引领等并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相关部门、院校有必要做好后学院教育和艺术扶持的规划;市场中画廊机构的运营、管理亟待完善,以真正发挥发现、提升青年艺术的功能;美术馆等学术机构也应给予青年艺术更多关注和引导。艺术市场云波诡谲,扶持推广青年艺术原本是摆脱商业浮躁、着眼未来的做法,但愿其积极意义不被新的浮躁和短视行为所销蚀。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