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已在首都几家主要的博物馆作义务讲解10余年。在他看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重点是培养一种习惯和传统,让他用眼睛去看、去观察,而不是记住里面的知识点。
“带孩子去博物馆不应只有一次,一个展览也不应只看一次,可以看很多次。同样一个国家博物馆[微博]的青铜艺术展,第一次可以带孩子去认青铜的器形,第二次可以去认青铜器上的花纹。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可以分不同的主题去看。”张鹏建议。
他曾给一个小男孩讲解中国古代钱币的演变过程,从贝币到后来的铜钱、交子等,小男孩按顺序将所有的内容画在本子上,最后画了一张信用卡,因为他觉得信用卡也有钱的作用。这点让张鹏很有感触,“来博物馆不仅是看,而是带着观察、思考和体会,兴趣培养远比知识点重要。”
“我们希望能把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而且要和人们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说,他同时也是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宋向光表示,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4到5岁的孩子喜欢读书,6到7岁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学习,10到11岁的孩子喜欢比较抽象一点的规则性学习,要根据孩子们年龄发育的特点,采取能够引起他们兴趣而且乐于参与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
参观博物馆只是一个开头
“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能不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出孩子在博物馆所获得的提高,但能发现的大多是一些细微的变化,首先是孩子们会听会看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罗曦说。
罗曦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时,孩子们大多是抱着一种旅游的心态,异常兴奋,而一年之后,他们变得安静了许多,能够坐在地板上聚精会神地听志愿者讲解。
最让罗曦惊讶的是,孩子们现在已经有意识地主动走进博物馆,并能将在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来。
“大家试想,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用‘拱’字简单组词时,一般是拱桥、拱门,但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异口同声的答案‘斗拱’,孩子们已经把古建筑中的斗拱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去了,真的很欣慰。”
参观博物馆只是一个开头,不是结尾,中间很长,需要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去普及。
“参观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罗曦表示,不管看到的是故事也好,是知识也好,是资料也好,这些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文字巩固的过程。还有,回到家可以查阅书籍,这更是带着兴趣读书的过程,孩子们收获的会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