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潘天寿纪念讲座第三期在中国美院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25 11:53:10 | 文章来源: 艺术人文学院

2013夏季潘天寿系列讲座于6月14日拉开序幕,此次系列讲座邀请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包华石作为主讲人,讲座有四个主题,分别是“汉代艺术与平等之关系”、“宋代艺术与平等之关系”、“启蒙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的平等理念”以及“启蒙时代的欧洲艺术中平等观念之萌芽”,依次于6月14至17日在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进行。

6月14日晚的首场讲座以“汉代艺术与平等之关系”为题。包华石教授首先以周臣的《流民图》、徐渭的女仆的轶事、杨东明的《饥民图》以及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四个发生在中国的事例,引入了系列讲座的主题——艺术中体现出的平等概念。而后包教授对比着介绍了同时代欧洲对于平等这个概念的实际情况,解释了支配当时欧洲平等思想观的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内涵。接着讲座从“早期为平等的辩护”、“汉代对平等的论述”以及“视觉图像中的平等”几方面对于汉代艺术与平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华石教授在讲述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与引文作为论据,且着重地介绍了几个石刻图像的案例,通过仔细分析诸如孔子与项橐的动作指代含义以及在汉代用以比喻学者的麒麟的角的变化所暗含的寓意等艺术家所表达在其作品上的细节,来详尽阐述了中国汉代时期所明显存在的平等思想即政治权威是存在于事实之中而不是社会地位之中。包华石教授在第一天讲座的最后提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在汉代平等的思想反应在一种对于已经建立的阶级次序的颠覆之中;其二是在同时期甚至在往后一些的欧洲,这样的思想都是不存在的。

6月15日晚举办了系列讲座的第二场“宋代艺术与平等之关系”。包教授首先将宋代与汉代进行比较,并表示宋人较汉人更广泛地承认了事实在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用大量直观清晰的图片与文献资料列举并分析了李昂、白居易等宋代学者的修辞以及将宋代与前代叙事画的对比提出了比喻手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取代寓言的现象,而相较寓言来说,比喻之方式更具体且更重事实,从而表明了宋代较前代平等思想的发展程度之深。之后,包教授又进一步讨论了宋代平等的制度化问题,并通过李松的《货郎图》等案例分析得到了宋画中存在着直接提倡人类平等性质的结果。包教授分析道,社会形势不同,将抽象概念视觉化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6月16日晚,题为“启蒙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中国的平等理念”的第三讲开讲。在这一讲开始,包教授首先介绍了与英国启蒙时代前期年代相近的晚明中艺术与平等的情况。通过李三才等人的小故事,包华石教授讲述了在朝廷腐败的晚明,人民是如何将对平等的渴求诉诸政府之外的力量的,同时提示说尽管那时的朝廷腐败猖獗,官员甚至皇帝依然寻求贪污及报复的方式而不是武断地采取行动。以此,包教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核心:尽管有假公济私之类的腐败越来越严重,但是公与私的概念——即平等这个潜在的思想却不曾被动摇。而后包华石教授从社会背景、术语的含义、概念的置换及思想模式等多方面,运用大量的文字与图像资料详尽阐述了那个时代英国思想的状况,明确指出那时的英国乃至欧洲都不存在也没有孕育平等思想的社会现实,且针对容易产生的误解进行了纠正和强调。

最后一讲“启蒙时代的欧洲艺术中平等观念之萌芽”在6月17日举行。以对“士大夫”一词的翻译用语为切入点,包华石教授一如既往地运用许多有趣的事例生动地描述了17世纪充满疑惑的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当时中国政治体系的。由中国的“举贤任能”的制度特色中,李明等欧洲学者——尽管仍然忽视了人民的疾苦——看到了一些撼动以亚里士多德理论为依据的欧洲世袭制度,并且证实斯诺宾沙等人在17世纪末开始探索中国举贤任能制度内在的激进含义。随着对立于社会等级的术语“merit”的出现,平等主义开始在18世纪的欧洲萌芽并迅猛发展而最终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欧洲学者们逐渐忘记了他们曾经难以理解中国平等概念的历史事实而开始认为平等这一概念是他们所固有并发展起来的而在中国却不存在。包华石在此强调了他研究的重点即平等的观念首先产生于中国,而其在中西方不同社会情况下的发展与走向之间的孰是孰非尚有待于更深更久的研究与思考。

为期四天的讲座吸引了大量的听众,不仅有校内的师生,更有很多校外的学者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而包华石教授在讲座中所展示出的流利的汉语及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更是让所有在场的中国学者们叹服。艺术与平等的关系,正如包教授在第一天开场时所提到的那样,并不是人们所惯常考虑的话题,且其作为一个美国学者对于中国平等思想的历史以及西方平等思想的历史等问题研究的客观和深刻程度着实令人敬佩。而正是这样一场精彩的讲座给所有的听众不仅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与思考角度,还从深度的思想层面历史地为我们剖析了中西方的不同面貌,可以说是一次绝妙的中西文化交流经验。

这一期潘天寿讲座的内容虽然是对历史的研究,可平等的话题却始终不曾成为历史,甚至在今天的世界里占有着更加不可忽视的地位。而正如包华石教授想要通过这次讲座所传达的:历史是不断前进不停止的,我们所能做的则是在有限的时间中持续不断地将研究进行下去,才可能不断发现真实。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