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王林:当代艺术教育的奉献者——马一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12 11:06:25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王林

访谈地点: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王林工作室

访谈:王鹭 / 文字整理:唐书婷、尹宜生

王鹭:很高兴今天采访到著名批评家、西安美术学院博导、川美教授王林老师。王老师,你好!

王林:你好!

王鹭:请你聊一下你跟马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你是什么时候来到四川美术学院的?

王林:我是77级毕业的,1981年到的四川美院。我毕业于中文系,到美院的前好几年都经常是埋头读书,没跟美院的人有什么接触。1985年到1986年的时候,我去中央美院念书,回来以后才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批评和讨论活动当中,这样也开始跟美院当时的青年艺术家有了比较多的接触。

王鹭:85、86年?

王林:对,85、86年期间,主要是四川美院有一批处在比较边缘创作状态的艺术家,比如叶永青、张晓刚、陈卫闽、荷译和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像忻海洲、张兵等,以及后来的俸正杰、何森这一批人,因为85新潮的活动,还有一种对学院传统教育的反叛在里头,所以当时这批艺术家在川美其实并不受到重视,是被排斥的。

王鹭:当时不是主流。

王林:当时不是主流,当时可能很边缘,甚至很低下。所以当时我们就经常在一起讨论、吃饭、喝酒,自己就称叫“黄色工会”。

王鹭:黄色工会?

王林:为什么叫黄色工会呢,是因为黄桷坪嘛,又是民间的嘛,所以我们就自称为“民间工会”,当然我们是开玩笑叫“黄色工会”。这里面有一个人就把我跟马一平联系起来了,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刘虹。因为刘虹跟叶永青、张晓刚是同学,平常大家在一起交流比较多,刘虹在我们圈子里面也经常参与活动,马一平后来也跟我们这个圈子有了比较多的联系,所以我是通过刘虹认识马一平的。

因为在60、70年代时,马先生就已经在四川美院很有名气了,而且贡献比较大,他主要是在重庆市美协里做的创作比较突出,另外在四川美院的教学系统里也比较突出。因马先生生性豪爽,又喜欢交往,在黄桷坪有点像当地出头露面的名角。我后来通过刘虹认识马一平以后,我们有了比较多的交往也很谈得来,这是我对马先生的第一印象。

那么后来,对马先生印象比较深,是因为马先生的年龄比我们大一点,因为我当时在77级里面年龄也算比较大的。在四川美院还有一位重大毕业的搞社会学的老师,叫赵旭奎,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一个青年才俊,当时还比较年轻。这样我们三个人就形成了一个饭局,每个月每个人轮流做一次东,就这样持续了很久。因为当时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现状有很多的想法,而且那个时代的风气,也是比较喜欢交往和谈论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像“三人转转会”的感觉。后来过了很多年,马先生遇到我都还谈论一些关于当时“三人转转会”的一些话题,这是比较深的第二个印象。

再后来就熟悉起来了,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和马先生合作了一个事情,是他在学校担任“美术研究所”所长的时候。美术研究所实际上是马先生创办的,后来美术研究所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文社会基地,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印象中成立研究所筹备的时候,我曾经跟马先生有过很多交往,因为我是搞理论的,所以对美术研究所的建立比较支持,而且也比较投入,后来美术研究所成立以后,我在那段时间筹划过不少展览,有些展览就是用四川美院美术研究所的名义来主办的,这个跟马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当时的感觉是,尽管马先生本人不是跟风当时的新潮美术或者跟当时的青年艺术创作的艺术倾向,但这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是他跟这些参与者是师生关系的缘故,所以他对他们还是很支持的。而且我觉得,因为当时马先生开始慢慢进入学校的领导团队了,从做美研所的所长,到后来做川美副院长。对于艺术来说,他实际上是在文化意识和思想心态这些方面比较开放,可能也是因为刘虹、张晓刚、叶永青跟他交往比较密切的原因,所以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支持的程度可能远远大于其他学校的领导。所以我当时在美术研究所做的一些大型活动其实就是跟马先生有关的,就像我做的文献展,那是第一届文献展,是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91年在北京做了以后,又在全国做巡回展览,后来在重庆四川美院的展厅里继续做巡回展,而且还做了一个研讨会,当时气氛还是比较紧张的,也就是说当代艺术还是没有得到学院、官方的认可。但是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美研所出面做的,显然马先生是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的!我记得这个展览当时做研讨会的时候,我请了张晓刚帮我们拍照片,因为我想留下一个历史资料,结果研讨会完了以后张晓刚没有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范璞,我们那个院长来了”,所有他不敢站起来拍照片!如此你可想而知,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觉得在这些方面上马先生还是非常有魄力的,也很有胆略。我觉得他是这样一个人——尽管他不直接去从事当代艺术方面的创作,但他对这方面的理解、支持和承担,都是我们应该非常感谢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