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创造力:艺术教育的灵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8 12:56:54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春天在哪里(彩墨漫画)许利



艺术创作不是重复古人,也不是重复他人,更不是重复自己,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

百花齐放,才是艺术的春天。在艺术的大花园里,我们的园丁培育出的花朵如何呈现千姿百态?模板式的教学、工业化的生产无法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家。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应是美术教育着眼的关键点。

模板教育只能培养工业化产品

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体系,在少儿、青少年、甚至大学基础教育中仍然是以一种模板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模板式教育只能培养出同一思维,标准一样的人,像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化产品。青少年错失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最佳黄金时段。而对想象力的开发是成就艺术家的基础,它的缺失是后天无法弥补的,这与培养多元思维个性的艺术规律相悖。诸如针对青少年设置的美术考级,即是将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以统一标准限定在掌握技艺与技巧的程度上,这种具有权威导向的品评方式是极其有害的。社会上应对艺术院校招生考试而设置的各类美术考前辅导班,使大批有志于美术事业的学子为应对考试实现大学梦想,而被动掌握某种熟练的技术能力,丧失创造天性。甚至艺术院校中一二年级要学习掌握的美术基础课程设置也是这种状况。可以说学生们在艺术萌发期和早期基础教育阶段上就整齐划一地朝千人一面的目标行进。

目前在全国美术院校中,学科设置大致可分为绘画类和设计类。当今国际艺术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呈现出艺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优化的倾向。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的艺术院校或多或少曾受苏、法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些院校在全国起着旗帜性的作用,使得全国艺术院校跟进效仿,使艺术教育很难向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关于这一点,美术院校的本科招生考试以及在基础教学中均有共性的表现。如无论报考绘画专业还是报考设计专业的考生都要经过素描写生、色彩写生、速写等科目的统一考核。其实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选拔学苗的方式与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本质规律相悖,至少是不完全符合美术设计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

美术类绘画、雕塑等传统专业由于审美特征与造型规律等因素决定,选拔学苗的标准仍是对客观物象的表现能力、表现技巧,它仍属于线性思维与技巧熟练程度上的考核。而从中发现是否有天赋,适合培养成创造型人才,更应注重选拔立体型、跳跃型、扩散型、富于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学苗。由此看来中国对青少年美育基础教育和中国艺术院校中的美术与设计教育,在招生试题及基础课程设置等方面制约着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统一模式的设定在基础教育阶段限制多元格局的发展,影响着美术设计教育学科的特色化的形成。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

创造性思维让艺术家个性飞扬

世界各国的艺术教育各具特色,美国因民族开放意识而使其美术、设计教育更注重对学校及学生个性意识的培育。德国人的思辨方式使其美术、设计教育更富有严谨的线性特征,日本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使其教育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而欧洲悠久的历史使其各国教育更具古典传统风貌。总之,国际上艺术院校间的差别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民情和民族审美习惯等因素而形成的。国内艺术院校间的差别也同样需要根据地域、民情、市场等诸要素有意识的加以区别。艺术教育有别于哲学、史地、文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教育方式。美术教育是要让青少年们在尚未成熟,仍在发展的心智中开启一片浪漫的想象天地,并能毫无顾忌的驰骋于美妙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学会想象,学会创造方法,最终通过创造的天宇让人们享受艺术的新知新见。

中国的美术设计教育现状仍处在向学生传授基础技能,或者说是仅仅满足输送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意义上。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美术设计教育的理念更应定位在多元思维方式上,这无疑有益于美术与设计艺术教育中对学生们创造意识的个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灵魂,艺术教育理念离开了“创造”二字,将失去真正意义。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创造需要创造性思维,在青少年培养开发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却使其精力用在了准确描绘物象的技艺能力训练上。而当他们在掌握技艺能力的同时已失去了开发想象天赋的时机。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让艺术家风格迥异、个性飞扬,充分展示出个人的独特面貌,既不是重复古人,又不是重复他人,更不是重复自己,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艺术大师如毕加索、吴冠中等最终都是成就于创造力。即使到了晚年八九十岁,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这活力来自自我发现,来自于灵感,来自于创造,来自于不同于他人的美好想象。

有人说,学美术要先打好基础,只有掌握好造型技术,训练好准确描绘物象的能力,才有可能说其他。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是并行的,技术是为表现艺术存在的,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关系。艺术并不具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道出自我的感悟,自我创造与超越。

美术教育决不能一统化,同一化,更不能规范化,程式化,唯有创新才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