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杨卫:美在未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14 13:42:20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

常常会有一些艺术院校的老师跟我诉苦,说是现在的学生素质远不如从前了,为了证实这一点,甚至还有人列出了一大堆前辈艺术家成名时的年表发布在网上,以此来说明今不如昔的现实,反衬出现在年轻人的浅薄、轻率和不作为。这样的信息散布多了,让我也不知不觉地相信了九斤老太说过的话,以为历史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回到艺术界的现场时,我也逐渐开始产生错觉,觉得在物质主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会再有我们过去的那种理想。所以,对于违背了经济收益原则的试验艺术而言,大概也不会再有年轻人愿意去继承和探索了。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流言止于智者。最近一个颇有意思的展览,就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改变了我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看法。

这是一个题为“有个姑娘”的展览,7月28日在北京宋庄睎望艺术馆开幕,展览集中了一些“80后”年轻艺术家的试验艺术,是试验艺术走向年轻化以后的一次全面亮相。展览取“有个姑娘”为题,带有戏谑的成分,跟年轻人的游戏心态相吻合,让我感到了某种俏皮的意味。我本以为这也只是一个类似“卡通形象”的展览,不想,当我进入展厅后,却被扑面而来的肃穆之气所感染,顿时不得不对“这个姑娘”刮目相看了起来。展厅里的许多作品不仅语言新颖,而且立意也很深刻,尽管受到经济条件所限,有些作品没有在物质材料上充分展开,但是,他们删繁就简,利用现有的物质材料转换出一种巧妙的语言方式,其观念中体现出的艺术智慧,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前辈,甚至摆在观念艺术的世界舞台也毫不逊色。比如来自重庆的“细胞小组”,两个成员山羊和董勋从镰刀中摄取灵感,将其转换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汉字笔划,语言虽然简洁,但极为尖锐;厉槟源利用机械装置不停地打开和关闭一排排的抽屉,从哲理上揭示出开与关、进与出的悖论的同时,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了国内少有的抽象装置;梁半用荧光笔强化不同国家国旗中的星星符号,然后将其排列制作成影像投射在墙面上,随着夜幕降临,国旗的其它部分渐渐消失,而荧光笔涂抹的星星则闪闪发光,其寓意不仅深刻,而且语言也很新颖,极富创意;苏钶将现实与梦境相连接,布置出一个充满戏剧化的超现实场景,尤其是利用女性的丝袜层层叠叠地制作出一张画面,在揭示出潜意识性幻想的同时,也丰富了抽象艺术的语义;吕智强设置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卫生间,将所有用品如洗漱池、抽水马桶、毛巾等都一一用文字标注,在强化词与物的对应关系时反倒给人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李燎用手机摄像自己记录下自己倒退行走若干公里的全过程,用最简约的方式挑战了人们的思维惯性……诸如此类,可以说都充分体现了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智慧和语言的操控能力。显然,这也是别的艺术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事实上,试验艺术的意义正在于此,在于艺术家在语言方式上的拓展,同时也丰富了人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展览其间,我跟几位年轻艺术家有过短暂的交流,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们敢想敢做,对于一些过去常常被人忽略的领域,比如人的潜意识等等,都有大胆的涉足和介入。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这一代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征吧。不是他们不深刻,而是思维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受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反映在艺术上自然会带有一种忧患意识,由此而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现在的年轻人被物质和网络世界所包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当然也就更关心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这里没有什么可比性,更不存在高与低,区别只在于广度和深度,而这两点都可以通过持续的探索相互打通,最终成就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事实上,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们远要比过去的艺术家更有见识,这不仅因为前辈艺术家们已经为他们打下了丰富的语言基础,也因为开放时代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就像我看过的“这个姑娘”展,每个艺术家都各自为阵,自有一套叙述方式和语言途径一样。对此,我们切不可用过去的宏大叙事来规范他们,要知道他们在艺术观念和表达语言上的自我推进,恰恰是对过去那种集体无意识的个性突围与人文超越。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专著《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通过“美”的抽象继承,上溯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传统,虽然从中提炼出来了一种历史的“积淀说”,但却无处不渗透着感性超越的冲动。所以,在书的末尾他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惧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我想,指向未来不仅只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动力,至少对于李泽厚而言,当年写作《美的历程》就是源于指向未来的冲动。是的,历史固然可敬,但未来更让人神往。因为那是年轻人的天地,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