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日前发现,在户外游玩的时候,很多小孩不看风景、也不玩耍,只是手里拿着小抄本记着周边的树名:“为了写作文。”近日,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表示,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单单是教会孩子弹什么、唱什么,还要通过艺术学习来培养孩子的感性素质,即体验幸福的能力。
品味艺术是一种美妙绝伦的陶醉,沉浸到艺术的境界之中,不仅能得到审美素质的提高,更能得到高尚和高贵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精神幸福。有了这种心境,哪怕我们在物质上不够富有,却淡定从容,拥有最广阔的幸福。
可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象,孩子们却如此漠视,没了欣喜、狂热和感动,更没了发现美的眼睛和情趣。这简直就是“艺术机器人”。他们可能拥有娴熟的技能、卓尔不群的艺术等级证书,可因为没有激情、情趣和积极参与,还是会让艺术品成了僵化作品,让艺术行为等同于“技术表演”。人性的美感、思想的品位和灵魂的共鸣碰撞成为稀缺,这分明就是一种“艺术折磨”。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走到了这种境地,实在让人有点担心。
这些年,很多孩子的艺术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可在这种炫目中,不少孩子并不是真心喜欢艺术,而是被家长逼迫才去学的;再者,不少艺术培训班更注重技能提高,注重让孩子在某某比赛中获奖,热衷“比赛经济”,而对于孩子的人文素养的灌输和培养不够重视。还有炙热的“艺考热”,不少考生都将艺术当成了一种敲门砖和“升学绿色通道”,而不是全身心的喜欢。与其说这是艺术教育,不如说是“艺术投机”;与其说是一种艺术陶醉,不如说是一种赤裸裸的“艺术榨取”;与其说是艺术熏染,不如说是一种“美感剥夺”。这种教育已经违背了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的初衷。这是应该纠正的。
我们应该多挖掘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多强化艺术兴趣、艺术感染力以及艺术品味,努力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