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2012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 雕塑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1 10:20:46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宏彬 彭羽


雕塑篇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总是在学生们的掌声中亮相、登台。5月4日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开幕当天,“亲民院长”黎明就在其“本属地”雕塑分馆骑着学生的作品再次被留下他的“倩影”,由于拉风气势不以言表,这种照片在网络中热传。

作品《2012》



雕塑分馆向来都是广美毕业展中受人关注度最高的专业,这都得益于近年广州美院雕塑系的专业划分(传统、当代、公共艺术),即呈现作品的形态多样,可观与互动性很强。当然,黎明院长架坐并启动炫酷摩托《2012》,更加夺人眼球。而受益最大的当属这件作品的作者,1988年出生的曾锦深来自汕头。《2012》的创作动机非常单纯,他从个人爱好出发,将自己对公路赛摩托车的喜好通过科幻片中造型进一步激发与塑化,还采用仿生学的造型方式,最大程度地融合了蝎子和摩托车形态的融合。这件作品耗时近3个月耗资4余万,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有点像工业产品设计,需要一定的材料调研、工程学、力学测试等等,而这一切都仅仅是从作者曾锦深的一张小手稿开始。这件作品的最大的看点是摩托车后面的尾巴是可动的电动装置,尾翼的每一个鳞片都是塑形焊接打磨而成并自动升降。这件作品被放置在雕塑分馆的正门入口处,可见其被重视的程度。据称,这辆炫酷的摩托已经有人出资20余万订购,美院教师也有意向购买。

作品《320米》



当然除了这种以设计与雕塑做嫁接的雕塑作品,还有一件位于雕塑分馆室内最里面的以服务公共环境为创作目的的毕业作品《320米》东濠涌二期局部空间设计。这件作品选择以岭南本土气味浓厚的东濠村河涌改造为切入点,捡起政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还在思考和放置的河涌改造问题,将城市空间相关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雕塑专业避开一些施工难的问题,从雕塑的可变性出发,更是在主题物选择上把“艇仔”这样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物件以雕塑的形式丰满其艺术效应,这样就在达到灵巧完成链接河涌的同时更是从城市空间美学角度上贡献了一份思考。在采访中,雅昌艺术网记者了解到,这个城市规划与雕塑艺术想结合的作品已经为校院领导所看重,这个以三个年轻艺术家为创作团队的小组,也将在领导的推荐下递出对于他们人生尤为重要的一份方案作品,这也应该将会是作为毕业展递交答卷后动作的又一个艺术事业转折点。从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雕塑作品另一种不仅仅产生观赏效应以外能够与社会相呼应的效应产生方式。

同时作者也提到,与他们不同的是,雕塑系接下来几届的学生已经不是从大四才开始学习城市空间课程内容,而是将雕塑方向在大一就有了明确的区分定义。试想,这样类型的作品,应该会是广美雕塑系日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品《木生石》



雕塑分馆中,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黄起龙的“木生石”景观。这件作品是其在大二时在老家无人居住的房子中实施的,材料是杨树与砖头,这两种家乡之物构建了黄起龙复杂的乡愁。杨树生命力与砖头的能指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对冲间的融合”情绪,时间性是作品中另重要因素,这并非是黄起龙不同于其他毕业生赶作业式的时间线索,而是其作品中杨树隐喻的自然力量的崇敬与恐惧,让观者具有崇敬与恐惧的是大自然生物的时间性成长。

作品《声音的形状》



雕塑系刘洪楷的《声音的形状》中打印机运作一个月的天书般的数据码长卷、奇特且精确的雕塑造型、色系交融而又分明的图像让人生奇。经雅昌艺术网专访得知,作者刘洪楷是将生活中的声音用电脑的三维编码与成像技术“转译”成视觉形态,分别是图像与雕塑。这个过程中他研习过编程、数据码构制,为了立体雕塑造型的精确性,还专门拿去国外激光塑形。并且讲究的不止如此,他着重在一个城市的不同现场同一时间录制声音,然后用同一种材质树脂、纸张进行塑形、图像化,得出的结果差异极大。就如其生活的南亭村与广州高档购物广场太古汇收集的声音而形成的造型与图像区别就非常明显。南亭村形成的雕塑造型杂乱,太古汇形成的雕塑造型具有某种规律形态,这种声音的形状与图像无疑开启了我们新的视域,并对观众的视觉经验的抽象化领域具有推进作用。

从功能角度的定义划分,雕塑分馆还有很大部分的以表达意念同时传递思想,供人观赏的作品。技法娴熟还是体现了雕塑系一贯的学风,而至于内心理念的东西还是需要观者亲临奇境,感受下营造气氛下视觉的感官唤醒,从主观意识出发,判定它的好坏。当然你也能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来到雕塑分馆,像黎明老师一样,在拉风的《2012》上与它来上一张合照,感受一下雕塑艺术与自我发生关系的一刹那。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