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罗中立用线条讲故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5 14:52:55 | 文章来源: 重庆晚报

他说,在校内修起伏路,是想带给学生一点思考,避免他们在市场面前迷失

提起被载入中国美术史的《父亲》,不少人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罗中立笔下那张充满沟壑、深邃凝望土地的脸。对这幅作品,罗中立又会想到什么?

日前,罗中立接受记者采访说,谈起这幅作品,最先在他脑海里闪现的是:酷热的夏天,狭窄的天台,突如其来的闪电,倾盆而至的雨柱,及同窗们一张张在微弱灯光映衬下,惊恐不知所措的脸。

艰苦而诗意的年代

罗中立现在仍然习惯住在川美老校区,因为从他家19楼阳台上,可看见当年创作《父亲》时的工作室天台。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宿舍间。当年,川美为了让学生能安心备战青年美展,把十余间小宿舍借给学生搞创作,两个人一间。罗中立说,那时,全国就只有一本艺术杂志、一个展览。“每个画画的人都想去参加青年美展,那是大家心中最神圣的艺术殿堂,能进入这个展览,就意味着接近成功。”

没有风扇,更别提空调,入夜,罗中立和同学们把4张桌子搭起来,从宿舍顶层的一个小洞里钻到天台上睡觉纳凉。他形容,很像是猴子捞月。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酷热里突如其来的暴雨,大家在熟睡中突然惊醒,抱起枕头和衣服不知所措。小洞只能容一个人爬下去,于是大家就在小洞前围成一圈,依次往下爬。楼道里微弱的灯光从小洞里透上来,映出一张张睡意朦胧而又惊恐的脸。为此,罗中立还画过这一场景的记忆画。

条件虽艰苦,但罗中立形容那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疯狂无比,大家在竞争式的环境里学习画画,同学间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年龄大的有创作经验,有生活经验,小同学的基本功好,画静物、模特画得非常漂亮。两代人取长补短,相互切磋碰撞,充满诗意和乐趣。”

寓意深刻的起伏路

生活中,罗中立不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甚至不爱说话。很多时候,他喜欢用线条表达,比如在川美新校区大门,有一条奇怪的起伏路,这就是川美院长罗中立的创意。

他讲创作《父亲》时的故事,他修这条路,是想在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繁荣的背景下,带给学生们一点思考,避免他们在市场面前迷失。“市场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扼杀新人,也可以扶持新人。我希望能给年轻人一个标准、一个方向,不要为了名利,丧失了艺术的目标。走到这一步,是学校和社会的失职。”罗中立强调,好的市场未必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最终会有好的市场。许多艺术大师都懂市场,精通经营,但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这是他们在艺术史上未被删除的原因。“我想通过起伏路告诉学生,艺术之路充满曲折沟坎,也充满各种诱惑,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不可取,长久不了。”除此,罗中立还有另外的考虑:它可以强制车辆减速,还可成为滑板、山地车的游乐场———艺术家的思考,总会穿插着一点调皮。

不改大巴山情怀

虽然行政事务缠身,但罗中立绝对是一个高产艺术家,以至于他在苏州举行个展时,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罗中立居然有这么多的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任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风起云涌,他一直置身事外,固执坚持自己的创作。他的视角永远落在大巴山。这让很多人很难理解,甚至问他:你为什么不画画重庆?

罗中立有自己的理论,大巴山系列看似与重庆无关,其实息息相关。“重庆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它的农村人口、农耕面积在4座直辖市里排在前列。大巴山系列就是对社会变革时期农民命运的关注。因为重庆这座城市的特殊性,所以我才会把以《父亲》为达标的人文关怀延续到今天。我认为,这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