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京剧进课堂并不是简单让学生学京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5 10:32:22 | 文章来源: 辽沈晚报

现代都市中,职场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业余时间借助文化艺术来调节心情成为许多年轻职场人的选择,而相对于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似乎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其实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倒是觉得传统艺术其实更利于职场人减压。喝着茶、品着戏,静静地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韵味和魅力,这样才能达到深层次的减压,而热闹的‘快餐文化’不一定能真正减压、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杨赤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单纯追求产业化,追求利润,更应该关注全民文化素养、艺术品位的提高。同时,东北三省还可以在此加强合作,各省剧场间加强交流与学习。

谈“剧场艺术”,辽宁的剧场艺术正在恢复

提到京剧在辽宁的发展状况,杨赤介绍说,在政府的扶持下,随着百姓生活水平和艺术素养的逐步提高,辽宁的剧场艺术正在逐渐恢复。“虽然这些年电视、网络对于这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冲击很大,但是剧场艺术给人的那种感受,是在电视、网络中无法体会的。当人们逐渐意识到、感受到这一点时,就会更多地走进剧场。”

杨赤介绍,大连京剧院去年共演出120多场,除了一些到校园、农村的公益演出外,大部分是商演。“票价定得很低,10元、30元、50元,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剧场听戏,扶植培育演出市场。这也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让我们京剧的发展无后顾之忧。”杨赤说。

谈艺术“联姻”,演出效果好 但不是趋势

就在上个月底,一场被首都媒体称为“评书和京戏首次联姻”的《听书·看戏·品三国赤壁之战》在长安大戏院上演,汇聚了众多京剧名家,杨赤也参与了演出。

“效果很好啊,评书和京剧都体现着历史文化,在艺术上统一,在内容上又能优势互补,观众反响也很好。”杨赤说。

近年来,各种艺术形式的“联姻”演出并不罕见,不断出新的演出形式吸引着观众和媒体的目光。不过,杨赤认为,虽然这样演出效果不错,但是也只是一种演出形式,而不能成为发展方向和趋势。

“我个人不排斥这种‘联姻’演出,也愿意参与其中,通过新颖的演出形式吸引观众来看,希望让大家从接触到接受,再到逐步喜欢上京剧。但是,京剧的发展根本上还是靠自身魅力。”

谈“京剧进课堂”,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京剧

教育部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200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要在课堂上学唱15个京剧选段,其中经典“样板戏”选段占较大比重。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过去我们也提过‘京剧进课堂’方面的提案,但是,‘京剧进课堂’不是让孩子们都在课堂上学京剧,如果这样去理解、去做,是有偏颇的。”杨赤说,“京剧进课堂”应该是到学校给孩子们演出经典京剧剧目,让孩子们接触、感受京剧的魅力,培养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京剧里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的是忠孝节义。所以,不但要让孩子们听戏,还要给他们讲这出戏是怎么回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