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举办之际,恰逢“艺考”大热,全国各地艺术教育类学校广招学生。在这场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盛会上,教育官员、教师和学生纷纷指出艺术教育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实:一方面是社会追捧艺术技能的热情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艺术修养普遍缺乏;一方面是艺术教育天天提,另一方面却是美术、音乐等课程一再被边缘化。有学者追问:难道艺术教育只有与升学挂钩才有出路?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教师缺编达40%-50%
“我很喜欢钢琴,可是作业这么多,哪有时间再天天练习?!”新学期开学,上初中二年级的杨笑笑决定埋头读书不再练琴。尽管在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中,美育被看成是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统一,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在事实上,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态势。
“中国的孩子为学业而放弃艺术爱好是普遍现象。在学校,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课程都难以保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按照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校都必须保证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高等院校也必须开设艺术学概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学教育。“但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缺编、场地和设施无法保障的状况却普遍存在。”王登峰说。
大学生艺术展演上,被采访的学生们无一例外地告诉记者,自己上中小学时,都曾遭遇过老师为主课挤占原本就少的美术、音乐课的情况。“虽然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缺一不可,可谁都敌不过升学的压力,而‘美育课’并不与升学挂钩。”一位美术老师无奈地说。
在一些地区,因为“无足轻重”,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和场地、设备的配备也严重不足。据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缺编情况在20%-30%,而艺术类教师的缺编情况甚至高达40%-50%。
流于形式的教育难有收获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体育艺术二加一项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两项体育活动,有一项艺术专场;京剧课程和书法课程也开始走进课堂。在高校,《艺术导论》等成为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持续开展,艺术氛围逐渐浓厚。可真正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大学(微博)副校长刘伟在评价我国大学开设的艺术公共课程时说,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对美育教育的认识程度,都处于“宏观普及的初级阶段”。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美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国内普遍存在为开课而开课的情况。
“总感觉学得很肤浅,很多时候只是看个热闹,比如京剧、越剧连几个角色都分不清。”浙江大学学生林凡说,兴趣和鉴赏力脱节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正因为此,类似搞不清戏剧中的旦生净末丑、在交响乐演奏过程中鼓掌等事件层出不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