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南开大学校长: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选拔个别怪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10 10:59:22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程聚新摄

阅读提示

2月11日,2012年自主招生的一个高峰即将来临:“北约”、“华约”同时开考。每一年的自主招生,都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高招制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有人发问:偏才、怪才是否因为自主招生而有了一张“通行证”?又有人担忧: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是否会因自主招生而进一步加深?更多的目光,射向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局:“世界一流大学”的老调何时能在现实中奏响?中国教育缘何“难产”杰出人才?学术腐败等如何得到有效遏制?

面对种种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南开大学校长龚克9日做客文化讲坛,呈现别具一格的“龚氏观点”。

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降怪才?

◆偏或怪,不是培养指挥棒

◆教育不均衡,难用高考解决

很多人在呼吁改革高考制度。现在,高考的明显缺点是按总分排队。在“排队”的逻辑下,每所学校都想吸引最好的学生,高考变成了所谓的“掐尖大战”。事实上,人才是多样化的,简单以总分排名,就把多样化抹杀了。

自主招生考试,是在目前高考大框架下的一个补充手段,是高校招收多样化人才的一种渠道。今年,南开大学退出了“北约”联盟,源于我们想配合本校的教学改革,在招生环节上做一些契合南开特色的尝试,为高考改革做探索。今年,我们自己组织考试,强调要体现出分科考试的权重,在多科考试的框架下力争发现不同的“尖”。我设想,今后还可以更灵活,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考这科,不考那科,考生说了算。

自主招生考试不是选拔个别的偏才、怪才。前不久,南开大学举行自主招生笔试,我们发现,单科成绩靠前的考生,其他方面多数也不差,我们更关注这类人才。少数特别偏或怪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录取,而不是在考试上设置优惠。如果在考试中太注重偏才或怪才,可能会对中学形成“指挥棒”效应,人才培养往偏或怪的方向发展,不是正确的导向。从长远看,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生更有潜力。

有人质疑自主招生抬高了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有些大学的自主招生面向优秀中学,赋予学校推荐权,这些优秀学校中恐怕少有农村学校,这其实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让大学的考试来解决中学教育的不平衡问题,很难。

其次,我们也曾考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赴考提供资助,但这样做可能吸引更多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这不是我们的本意。以南开为例,今年自主招生报名考生1万多人,约3000人参加笔试,最后通过的只有160人左右。竞争很激励,考生要有理性判断,不要误以为“一自主,托个门路,就能成”。

实际上,比选拔更重要的,是培养。如果说,选拔人才是筛选出好种子,种子能不能生长得更好,才是大学的真正任务。

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差距比较不应有线性思维

◆中国大学科研前沿性不够

关于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线性思维。比如,比较中国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差距,就看哈佛有什么,我们差什么。如果哈佛发表8000篇论文,我们发表3000篇,那差距就是5000篇论文;如果哈佛获20个诺贝尔奖,我们一个也没有,差距就是20个诺贝尔奖。

这样的线性衡量,显然不正确。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评价大学的标准应该是看它能否培养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人才。中国大学能否变成世界一流大学,要看我们能否培养出领军时代的杰出人物,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适合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

跟西方许多大学相比,中国大学与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联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我们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达到总科研经费的一半,这点几乎没有一所美国大学可以比拟。

但在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我们与一流大学的差距非常大。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大量规定的是必修课,教师和学生互动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也就不够。

从大学科研来看,我们的前沿性不够,所以发表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不强。大学做科研和企业做科研不一样,企业做科研是为市场服务,大学做科研是为了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要讲究前瞻性。我们现在最大的需要是要把着眼点、出发点、落脚点都放到学生成长上,在学生成长方面,我们的差距比论文上的差距要更值得重视。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